人到老年——一個人的內在擁有,比起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到了老年,享受感官樂趣的能力已大為減弱,虛榮和自大就與貪婪一道瓜分了統治地盤。
老年期無性欲的狀態為一個人達致某種自足無求打下了基礎。而自足無求會逐漸吸掉人對于社會交往的渴望。
到了老年期,無數以前還是云山霧罩的東西,現在都被我們看得清晰明白。事情有了個水石出的結果,我們感覺擁有了某種徹底的優勢。
每一個人享受老年好處的程度,由這個人的思想智力所決定。
雖然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享受到老年期的好處,但只有精神卓越的人才能最大程度地享受老年的時光。
只有那些智力低劣和素質太過平庸的人才會到了老年仍然像在青年時期那樣對世俗人群樂此不疲。
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對幸福苦苦追求,而又無法滿足,那么,人的后半生的特征則變成了對遭遇不幸的害怕和憂慮。
到了人生的半部分,我們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虛幻的,而苦難才是真實的。
現在(到了老年)我們努力爭取的只是一種無痛苦和不受煩擾的狀態,而不是快感娛樂,這至少對于具有理性的人來說是這樣的。
人生的后半部分,猶如一個樂段的后半部分,比起前半部分減少了奮斗和追求,但卻包含了更多的安寧和平和。
到了老年,人們就會知道,這個世界本就沒有什么幸福,快樂可言,他們因心安理得地咀嚼、品嘗著那得過且過的現狀,甚至于從平淡無奇中找到樂趣。
當一個人老了以后,那走過的漫長歲月,還有自己的風燭殘年,有時候在某一瞬間,竟然會變得近乎疑幻不真了。
我們年紀越大,就越懂得珍惜我們的時間。到了晚年,每度過一天,我們的感覺就類似于一個向絞刑架又前進了一步的死因。
至于生命力方面,我們在36歲以前,就好比吃利息過活的人,今天花出去的金錢,明天又能賺回來。但是,過了36歲的年齡以后,我們就更像是已經開始動用自己賴以生活的本金了。
只要我們能夠保持身體健康,那么,總的來說,到了后半輩子,生活的重負的確比在青年時期有所減輕。
人們把這一段日子——即在出現高齡衰弱和多病之前的一段時間名之為“最好的時光”。從生活的得舒服、愉快的角度考慮,這段日子確實是美好的。
在青年時期,我們的直觀占據上風,但在老年期,思想卻把牢了統治的地位。因此,前者是創作詩歌的時期,而后者卻是進行哲學思考的時候。
在實際事務中,青年時期的人聽命于他們直觀所見之物及其產生的印象,但在老年,人們只由他們的思想決定他們的行為。度過青年期以后,一個人的經驗和學識才算真正豐富起來。人們終于有時間和機會從各個方面去觀察思考事物,把事物相互比較,并發現出它們彼此之間的共同點和連接點。這樣,到現在我們才得以明白事情的整體脈絡,一切也都清楚了。
一個人的“自身擁有”在老年期給人所帶來的好處是任何時期都無法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