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檔的電影,為什么一定要笑中帶淚?似笑非笑?而不是笑中帶笑?就像《東成西就》那樣?
是怕歡樂的時光太過短暫么?
一、期待。
大概,《啥是佩奇》已被忘光了。當一段高興的時光過去,再去回憶開頭,總是讓人有點感傷。期待,是最美好的感覺,可以沉浸在其中,肆意想像溫馨幸福的模樣。每一個大年的開頭,期待都是如此濃厚;每一個大年的結(jié)尾,都帶著各樣味道,重就返程。
不知道,每樣期待是否得到滿足?在這個歡慶的日子里,辛苦,是否得到了理解?疲憊,是否得到了安歇?歡樂,是否得到了分享?幸福,是否有了更清晰的模樣。
年,其實是一個難得的驛站,就算只是簡單地駐足停留,也是如此難得。
二、爆竹。
老家過年不讓放爆竹了。所有的小賣部瞬間都有點凋零。因為孩子不往那里反復跑,扣著手里的錢,計算能買幾盒鞭炮了。
沒有了鞭炮的響聲,年獸好像真得來了。把好好一個大年,吃掉了好幾口。
往年,特別厭煩初夕夜的鞭炮聲。沒完沒了,響個不停,耽誤了看陳佩斯、趙本山。現(xiàn)在,沒了陳佩斯、趙本山,可以使勁放了,又不讓放了。很多年前的大年,老家有作生意發(fā)財?shù)模Ψ艧熁ǎ恢狈诺娇焯炝粒芏啻蟠濉⒋笃髽I(yè)都比著、賽著放。后來,逐漸都消停了。
消停的,到底是生意?是人?還是鞭炮?
三、吃飯。
年飯,總是沒吃幾口就飽了。
小孩喜歡薯片、多過喜歡牛肉燉土豆。大人則要多喝幾杯,趁著酒意,說說平時難以表達的話語、感情。
夫妻生活在一起,很多事還是要說出來;小孩不會說話,也要羞紅臉祝闔家幸福;一桌飯,傳遞了心意,豐滿了情感。過年,很大一部分,都是為了這桌飯,這桌飯,就團圓的最后呈現(xiàn)。
很快,城市里大大小小的餐館,又要開門營業(yè)了;外賣小哥,也開始在路上奔波了。飯,除了有酸甜苦辣的味道,也有喜怒哀樂的感情,就像加班吃肯德雞,和休班帶孩子吃肯德基,不是一個味道。
而年飯,是這味道的集大成者,每吃一口,都有一種濃厚的感情,夾在里面。
四、玩具。
小孩長大了,大人就老了。都來不急說什么。
很難向孩子解釋年是怎么一回事。但孩子理解的很透徹,就是假期、零食、玩具、衣服。就是不情愿的拉去拜年、走親戚和飯桌上的拘束、不自然的笑。
原來,年是不用解釋的。傳統(tǒng)、文化,都是大而無形的,它們用每個人通俗易懂的方式,熏陶、感染每個人,直到所有人都跑不掉,只能沉浸在其中。
當對著爺爺、奶奶的遺像上完香,就會知道以后別人惦念自已的方式。無論,當時如何吵吵鬧鬧,當長輩把一個玩具遞進小孩時,親情的儀式就瞬間完成了。
然后,就會被人惦念。
五、悲觀是種本能,樂觀是種技能。
每個人的一年,都要消耗不同的東西。身體、感情,每次過年,發(fā)現(xiàn)人們潛意識里,都在尋找生活的意義。
人就是個命。這是最長聽到的一句話。
每次,在過年里擁抱一點溫暖,過完年,很快就消耗掉了。
在這種反反復復中,才發(fā)現(xiàn)人的生活是要有點信念的。信念,會讓人變得樂觀,點亮自已,也溫暖自已。
希望,新的一年里,諸事順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