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也稱之為體驗設計,是一個秉承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以用戶體驗度為原則,對產品的界面和交互過程進行研究并開展設計的工作。這是一種在用戶純主觀使用產品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感受,但是對于一個界定明確的用戶群體來講,體驗設計的共性是能夠經由良好設計實驗來認識到的。
① 系統(tǒng)標準 — 依照用戶具體的使用情境和需求來決定是沿用標準還是創(chuàng)新。
例如移動APP產品,因為移動設備有著初始的平臺系統(tǒng)特性,產品設計應該遵循平臺系統(tǒng)的設計規(guī)范。合理的制定和使用標準,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率,也有利于產品的一致性,提升用戶體驗。除了基礎的標準外,我們可以根據具體的需求和目標用戶的情境決定是否套用標準,或者創(chuàng)新標準。
每一個平臺系統(tǒng)都有自己的設計規(guī)范,并且系統(tǒng)的官方開發(fā)者平臺也會向公眾公布這些知識,這樣我們非常方便的能夠下載到相關的文檔學習。
② 目標導向 — 以用戶為中心,關注用戶目標而不是關注用戶要完成的任務。
體驗設計就是“秉承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應用<以目標為導向的設計>方法,進行互聯(lián)網產品的設計。”無論是Web產品還是移動APP產品,我們都應當關注用戶的目標,以最簡單直接的步驟給用戶想要的結果,特別是移動互聯(lián)網的碎片化、易打斷的使用場景下,更應該避免增加過多的步驟或操作任務。
③ 直覺體驗 — 設計方案必須能夠引導用戶做出最符合直覺的反應行為。
不同的系統(tǒng)平臺都有著各自基礎的體驗標準,這些標準培養(yǎng)了用戶對產品的體驗認知,因此我們需要理解用戶的期望、需要、動機和使用情境來制定下一步操作或者內容的出現(xiàn)位置,讓用戶能夠順暢的完成交互行為。
例如:一個向用戶隱喻從右邊展開內容的按鈕,如果是從左邊展開,那么這就超出了用戶直覺,用戶潛意識行為就會被打斷,并且需要重新調整,這就無形中增加了用戶思考。
例如:一個功能按鈕,用戶觸擊后潛意識會認為下一步操作應該會出現(xiàn)在這個按鈕的周邊,如果跑的太遠,也超出了用戶直覺。
例如:移動APP產品除了直覺,我們還需要考慮用戶的觸摸行為,所以下一步操作的出現(xiàn)位置應該離用戶手指最近(舒適的操作范圍之內)且不能被擋住(手指或手掌擋住)。
④ 成本控制 — 從細節(jié)開始減少用戶的操作及學習成本,使用戶快速上手和識別產品特性。
在實際的產品使用中,用戶并不笨,只是懶,遠比我們相信中的還要懶。當一個產品是剛需的時候,我們就能夠吸引用戶投入更多時間去理解產品和使用產品,但是在互聯(lián)網行業(yè),產品的同質化是很嚴重的,沒有什么產品是不可取代的,所以在產品設計中,我們要盡量讓用戶在不同場景情況下以最懶的方式使用產品。
因為用戶懶,沒有時間深思熟慮的了解我們的產品,所以在產品設計中,要以核心功能為中心,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功能和操作步驟,以最效率和便捷的方式讓用戶達到最終使用目的。
例如:移動APP產品要了解用戶的使用情境(碎片化的時間,隨時會被打斷),盡量不要增加學習成本(操作學習、界面學習),因為用戶的時候是碎片化的,他們沒有太多時間學習,特別是多手式操作是有學習和記憶的成本的。
⑤ 需求設計 — 以用戶的需求為中心,避免參雜個人的主觀喜好。
設計工作開始之前,需要先想清楚:用戶是誰,他們有什么特點,我們可以為他們解決什么問題。提供真正能夠解決用戶問題的設計方案,而不是自己喜歡的設計方案。同時盡量傻瓜化,千萬不要認為,自己能夠理解的東西,用戶也能理解,因為用戶是不會像我們一樣對產品深思熟慮和了解透徹之后再使用的
⑥ 減少界面 — 盡量減少界面間的交互,避免新頁面切斷了用戶使用的流暢感。
對于移動APP產品,如果在一個頁面里能夠交互完成的內容,盡量減少頁面的切換,當然前提是考慮了系統(tǒng)的負載。
例如:搜索功能,觸擊搜索按鈕后平滑展開輸入框,同時展開虛擬鍵盤。
例如:選擇功能,觸擊后展開選擇器,在選擇器里連續(xù)觸擊某條選項兩次完成選擇,或者選中某條選項后再觸擊完成。
如上兩條簡單的示例,都是可以在當前界面內完成的。在當前界面平緩交互出來的元素給用戶在體驗上更加流暢,同時也讓用戶覺得只是在原有界面上載入了新元素,用戶感觀上只需要接受新的元素。而新界面突然切斷用戶使用的流暢感,也就是說用戶的思維需要進行切換,需要重新接受并認識新的頁面,就像進入了另一間屋子。
⑦ 概念內化 — 避免概念輸出,要盡量以用戶聽得懂的語言來表達設計。
這個取決于產品的定義和用戶群體,避免內部概念或行業(yè)概念的輸出,例如房地產行業(yè),你對購房者說租售比(租售比不是百分比數值),絕大多數用戶肯定不懂,如果你對購房投資者說租售比,他們肯定知道。所以在產品設計中,元素和內容的表達需要考慮用戶的定位,針對目標用戶群體聽得懂的語言來表達,使用通俗化的語言和通俗化的元素。如果無法避免的要使用概念,那么就當在周邊有協(xié)助解釋,例如邊上有一個問號按鈕,點擊后顯示一個描述層。
⑧ 信息交互 — 基于信息層面的交互,應該簡單自然易懂。
信息層面的交互是最直觀的交互,因為他本身就能給用戶直觀的信息反饋,因此信息的本身應該簡單易懂,不要讓用戶莫名其妙,同時交互要符合用戶期望模型及下意識行為。
⑨ 簡潔元素 — 減少視覺元素的堆疊,提高交互元素的辨識,合理隱喻交互元素。
產品設計中的視覺體驗也很重要,如今簡潔風格是一種設計趨勢,復雜的元素會增加用戶的識別成本,用戶需要接受和學習的元素過多容易造成審美和使用的疲勞,特別是元素沒有統(tǒng)一的連貫性,所以界面越簡潔越好,元素越少越好,可大大減少視覺上的信息接受量。
比如移動APP產品中使用圖形隱喻時,需要參考第4、7條,在移動產品中,由于界面大小的因素,我們經常會遇到用圖標做功能按鈕,因此按鈕的圖標就需要充分考慮用戶的體驗認知。例如普遍的圈型箭頭是刷新、心型是關注、星型是收藏、齒輪是設置 等等。我們在采用圖形隱喻功能的時候,應當考慮用戶的認知,避免用戶學習和識別的成本。
⑩ 明確結構 — 合理劃分界面的邏輯結構,按照不同的內容與功能進行劃分,突出結構主次。
合理劃分和突出界面的層次,可以減少用戶的負擔,提升操作效率。特別是移動APP產品,由于移動設備的屏幕空間有限,簡潔的層次結構和明確的界面區(qū)域,可以大大提升用戶的操作體驗。
第9條和第10條都是比較偏向于視覺體驗,主要是通過布局和色調來增強用戶體驗,從而影響用戶的操作行為,并且清晰明了的界面結構和內容,可以高效的告訴用戶在那里,退路在那里,能夠去那里。
以上十條理論,也許對你有所啟發(fā),也許使你更加迷茫,但是當我們掌握了這些理論性的知識之后,再去體驗各類產品(不局限于某一類),了解他們的交互和展現(xiàn)形式,然后再和大家分享交流,從別人的眼中再了解另一個角度的反饋,通過這樣的理論學習和體驗積累,如果能堅持每天玩一款產品,我相信用不了一個月,絕對能夠對“體驗設計”的知識有所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