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有一些人,他們看起來非常努力,非常辛苦。他們好像24小時都在努力的工作、學習,他們睡的比狗晚起的比雞早,一整天都在努力,他們甚至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他們的這種刻苦努力的精神,不僅感動了他人,連他們自己都被感動的一塌糊涂。
然而好像并沒有什么用,他們最后的成績跟努力程度并不成正比。這時候他們會自我安慰的說:唉,我已經盡力了,可能我就是天分不如別人吧!難道真的是這樣嗎?
上過十幾年的學,每個年級每個班里似乎總有一個非常刻苦但成績永遠平平的同學。記得我高中時候同班一女生,每天早晨都是第一個出現在教室,一個人默默背書。中午幾乎從不回寢室休息,而是加班做題,做累了就趴桌上小睡一會。我們組織的活動她從來不參加,最后把體育課也翹掉自己在教室看書。然而每次考試她都沒有進班里前三名,甚至有時有黑馬沖進前面,她也只能是被往后擠的份。畢業之后就沒了消息,班級微信群也從沒看見過她的蹤跡。
工作之后,社會更加現實,一切都用KPI考核。之前一直做的銷售工作,總有老人跟我們講,做銷售就是要勤奮,因為勤能補拙。可我真的見過一個同事,每天是打電話最多的,出差拜訪也是比其他人要辛苦的多,每天晚上我們下班之后他還在整理一堆混亂的表格。那時候正是湖南的七月,一個多月下來,整個人黑了一圈也瘦了一圈。在此之前我是不相信一個人會在這么短時間里瘦這么多的。可是一直到他離職,他的業績從來沒有排在前面。最后很沮喪的說,可能這份工作不適合他吧,收拾東西就走人了。
勤能補拙這句話有錯嗎?肯定是沒錯的。可為什么有些人明明看起來很努力很勤奮,卻始終成績平平?
回避困難。學生時代的考核設置還是非常合理的,每個試卷總是由70%的基礎知識和30%的拔高知識組成。也就是說,你如果真的用心去學的話,70%總是可以拿到的,這樣就足夠你在中上游水平了。可問題也正是在此,很多時候他們用這70%的內容一遍一遍的刷著成就感,然而一旦遇到需要思考總結還不一定拿到全分的題目,就會自動逃避。所以有些同學寧可把整本書全背過,也不會去分析思考總結規律。直面困難肯定是痛苦的,但痛苦總好過原地轉圈。
不愿思考。真正的努力不應該是機械式的運轉,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有思考能力。單純的靠著作為人類最基本的理解力就去行動,身體總走在大腦前面,即使再努力,得到的結果也是最普通的。其實有些事情,坐下來好好想想,列一個表,或者隨手畫一張圖,半個小時就足夠想清楚。可有些人就是每天一臉憂愁,嘴里聽到的只是好難啊好煩啊,卻從不愿給自己半個小時的時間來真正的思考一番。
偏離主題。有些人之所以每天忙忙碌碌,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當你專心寫方案的時候,有同事問有人懂怎么調整EXCEL表格嗎?你突然想起大學時候自己學過兩年office,便自告奮勇的去幫人忙了半天。書法練了還沒半年,突然對吉它產生了興趣,你又開始買吉它,查教程,報培訓班。你說多學多做難道有錯嗎?當然沒錯,可錯的是你在沒有把你真正需要做好的事情做好之前,就急于做更多并不能完全勝任的工作。沒有自己的主線,沒有核心的競爭力,你不平庸誰平庸?
努力給別人看。有非常非常多的人,努力真的只是為了給別人看,甚至只是為了給自己看,尤其是那些從小生活在夸贊中的人。他們努力,是為了不想打破自己那種努力的形象。有時候明明很累了,明明是心不在焉,卻也不愿像別人那樣自由的放松一下。他們不斷暗示自己,我是一個努力的人,我要多花時間在學習工作上。可越是這樣想越不能集中精神,越是不集中心里越內疚,也就越浮躁。這種努力,讓他們不僅帶上了“努力”的光環,收獲旁人的認可,還慢慢的麻痹著自己的內心。
李笑來曾經說過一個詞叫“既勤奮又懶惰”。勤奮是因為他們真的很努力,好像每時每刻都在做事;懶惰則是因為他們懶得去思考,懶得去突破。這樣勤奮又懶惰的人,真的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而已。
可生活中總有些人,他們生活的從容不迫。他們會打游戲、逛街、看電影,他們也會看書喝酒玩音樂。他們很少加班,成績卻總是遙遙領先。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目標,懂得抓住主要矛盾,善于化解各種問題,循序漸進卻又從不停止腳步,用自己的節奏走著自己的路。
而你,只是看起來努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