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傅佩榮譯文】
曾子說:“喪禮能慎重,祭祀能虔誠,社會風氣就會趨于淳厚了。”
【解讀】
? ? ? ?慎終:終是指生命結束。以哀戚之心謹慎舉行喪禮,才能表達對死者的尊敬與懷念,也才能使生者珍惜生命并且努力修德行善。 追遠:遠是指離我們較遠的祖先。定期舉行祭祀,提醒我們飲水思源,心存感恩,然后為人處事也就比較寬厚仁慈了。 民德:社會風氣。“德”字可以指言行表現,特定作風,也可以指道德上的修養與善行。
【心得】
? ? ? 實事求是的講,我不覺得慎終追遠很必要,總覺得孝在人在世時更加重要,不管是前世今生怎樣的緣定,珍惜、愛護、孝敬,做到自己該做的事情,使得逝者去后,自己沒有遺憾最為重要。但從世風的管理來說,二者大概是有著這樣的因果關系。
【1.10】
? ? ? 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傅佩榮譯文】
? ? ? ?子禽請教子貢說:“老師每到一個國家,一定會聽到該國政治的詳細資料,這是他自己去找的,還是別人主動給他的?”子貢說:“老師為人溫和,善良,恭敬,自制,謙退,靠著這樣才得到的機會:老師獲得的方法與別人獲得的方法,還是大不相同的。”
【心得】
? ? ? ?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會讓人馬上聯想起孔子的那尊塑像,雖然史載孔子相貌不揚,但似乎并未給過我們丑的印像,原因大概就如錢穆先生說的:就其表露在外之態度,可以想見其蘊蓄在心之德養。孔子因此德養,光輝接人,能不言而飲人以和,故所至獲人敬信,乃自以其政就而問之。此乃人間不求自得之道,與巧言令色之所為相去遠矣。讀了這一則,也就對孔子前面的巧言令色一則豁然開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