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8/10
坐在火車上,手機打字,寫文章脖子酸,還有兩個小時到站,決定做一個省指力的事,兩個小時想幾個關于自己的難題,每有答案,再記下來。
第一個問題:我正在做什么?
當媽了以后,在咨詢公司的工作身份下,格外的忙碌和奔波。
時間基本也就花在兩個地方,孩子和工作。
因為工作時間的拖沓延長以及時不時的出差,對孩子一直處于內疚和虧欠的狀態,現在想想,每晚回家帶睡更多是滿足我對她的依賴,她卻沒能從我這邊吸取太多營養。睡前有限的時間里,能做的時間寥寥無幾,一個小故事,一起短暫的玩耍,睡前的打滾抱抱,我既沒有針對性的培養她的生活習慣,也沒能有時間靜靜的坐下來教些東西,不知道她心中的媽媽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周末的陪玩,能感受到她對于父母全家一起的那種極致喜悅,用力消耗和享受美好時光的感覺,她是一百二十分認真的,欣喜的,我盡管是盡力留白了全部時間,有個認真的打底,但怎樣也及不上那種童真的投入和期盼,如何才能給她帶來更大的驚喜?
于工作,更是有一種常常糊涂的忙碌感。
盡管看上去很好,在主動性角度從多個創新業務到帶新人都不拒絕嘗試,在目標角度收入產出項目產品面面俱到,在重點角度有選擇性的項目市場曝光難點方向都有兼顧。但背后仍是有種四面救火,勉力應對,后勁不足的感覺。還是時間分散和多頭管理,包括團隊本身能力以及管理經驗都不足夠,難以達成理想效果,換句話說,能夠運轉,但無法出彩。
到底是什么原因,盡管自己心知肚明一直仍在維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不愿意耗盡精力,但這種平衡也能促進工作本身的活力和創造力,減少情緒消耗,或者說骨子里無法接受再上一個層次的體力時間投入,要這是短板也只好認栽。同樣自己知道的是,并不比這個行業至少一半的人更聰明或者高情商,但資質中等的狀態下,在細分領域聚焦起步已經是一個不錯的機遇和選擇。
那排除這兩個因素后,不夠出彩的原因是在于時間,工作方式,經驗,性格,還是團隊?用笨辦法,把每個因素放入每個事件里,逐一模擬。
對于事件A缺的是市場戰略和執行戰術
對于事件B缺的是客戶策略和行業策略
對于事件C本身就是個愚蠢的想法
對于事件D貌似開始時已經失敗了一半缺的是判斷眼光和決斷
對于事件E缺的是對人性更深刻的體會及個人影響力
對于事件F盡管還沒開始但以任務狀態循規蹈矩能想象出結局,出彩的關鍵應是對需求的精準把握產品的打磨還有機遇
總結一下,發現一半是策略及眼光,一半是借力及影響,或者說前面是和當前的自己博弈,后面是和周圍的人博弈,那問題來了,接下來咋辦
要是減少任務內容做到最大聚焦,用和周圍人博弈的重點精力放在少數兩三個事件的聚焦,宣傳和影響,再盡力賭幾次,這個方向是否可行?
還是維持多任務運轉模式,再花額外時間雙向提升,答案很明顯并沒有這些時間。
所以其他聰明人都明顯的選擇了第一種模式么?果然自己還是腦子清楚的時候太少,SB時間居多
好吧,可以進入下一篇章了
第二個問題:接下來我要做什么?
對于寶寶,希望能有每天常態下,一個小時精力充沛的投入,是有產出的,而不是依賴,這需要從工作中減少時間
對于自己,需要有重點時間投入到自己的提升,也需要減少內容和聚焦,對于第二點影響力要多重視一下。具體聚焦的事情,興趣,戰略,資源兼顧時擇優,A并不理想,B有個人興趣,C可以放棄,D需要改裝資源,E有興趣及可以試試看。你看,自己最后做的選擇正是身邊聰明人一目了然在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