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冥想的緣由
- 冥想的功能
- 冥想的過程
- 冥想的感受
有練過瑜伽的人肯定知道,里面有一套動作就是冥想。一般都會教你用自己舒適的坐姿,手放在膝蓋上,閉上眼睛,慢慢地吸氣、呼氣、吸氣、呼氣…想象自己坐在海邊,聆聽海浪的聲音。當然,可能有些是不一樣的方式,但是要你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呼吸上是一定的。
我剛練瑜伽的時候,也是第一次接觸到了冥想。但我只當瑜伽的一套動作而已。后來才看到了很多關于冥想的研究和文章。最常見的一種說法是:集中注意力和控制情緒。
赫伯特本森博士-身心醫學研究所(Mind-Body Medical Institute)的創辦人,這個研究所是隸屬于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幾個醫院。他報告說冥想能引起一系列統稱為“放放松反應”的體內生化和物理變化。這放松反應包括代謝變化,心臟跳動率,呼吸,血壓和大腦化學物質的變化。正念冥想、安般念以及相關的技術,旨在為了引發洞察力而培養注意力。一個更廣泛,更靈活的注意力可以更容易地了知情境,更容易在情感或道德上的困境中保持客觀,而且更容易達到一個反應性的、創造性的覺知或心流(流暢,flow)的狀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也顯示,冥想過程中,實驗中的生理訊號顯示呼吸減緩,還有心臟跳動率和血含氧飽和度上升。
這是我在維基百科上找到的資料。
真正讓我決定嘗試去冥想的是看了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去參加了一個靈修的課程,課程的過程中,你是與外界隔絕聯系的,每天要做的事就是打坐十個小時,沒有任何的交流。他把這10天的經歷給寫了下來,里面很詳細地記錄了他的感受。所以在看了那篇文章之后,我決定嘗試下冥想。
冥想不需要準備什么,只要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用一個自己舒服的坐姿,手放在膝蓋上,閉上眼睛,開始慢慢地吸氣呼氣。可以放一些輕松舒緩的音樂,也可以借助一些冥想的軟件,我是用“pause”這個軟件。
在冥想的過程中,專注于呼吸上。這時候我的注意力就開始走神,思緒不知道會飄到哪里,當我覺察的時候,又把思緒拉回來,專注于呼吸上。這樣來來回回好幾次。后來我索性把剛開始這段注意力不集中的時間用來反思自己這一天所做得事。細細回憶今天自己看了什么文章,完成了多少工作,在和朋友父母相處的過程中自己有沒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今天看的書都講了些什么,也可以想想明天我要做什么。等我回顧完一天的所思所想,會發現暫時沒什么東西可想了,那么就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吧。
等逐漸適應這個階段,我就開始逐漸加長冥想的時間,還是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但我開始覺察自己的身體,我會在想象中觀察,從我的頭部開始慢慢往下眼睛、左耳,鼻子、嘴巴、左臂……,這樣依次從半邊身體到另一邊身體,慢慢隨著呼吸放松。
有好幾次,等我真正隨著冥想靜下心來的時候,我能感受到身體的狀態。當我第一次感受到鼻尖有脈搏在跳動的時候,感覺真的好神奇。就像你發現了一只小白兔,小心翼翼地靠近,生怕它突然逃走了。我就慢慢地慢慢地去感受那種跳動的感覺。
在冥想的過程中,有時你會發現自己平時的一些問題和想法都會冒出來,比如在平時完全注意不到的細節,你內心的渴望和期待。
冥想的另一個效果是覺察自己的身體。
釋迦牟尼制定一套冥想的技巧,能夠訓練心靈感受事物的本質而排除種種欲求。通過訓練,心靈專注在“我現在是什么感受?”,而不是問:“為什么是我?”這種境界很難達到,但并非不可能。
感受到鼻尖的脈搏跳動就是你能實際感受到自己的身體。有時你的行為只是你身體的一種慣性,你的想法導致了你的行為。
比如在我心情煩躁的時候,我能覺察到只要我遇見某件事,我的身體自然傳達了,我接下來將要發泄情緒時的行為,就像條件反射,是你的身體自動地觸發了行為,平時完全注意不到,如果我覺察到了身體的變化,我會馬上讓自己冷靜。
通過冥想,我發現變得更加冷靜,應該說覺察能力提高了。我能馬上意識到自己是因為什么而生氣、煩躁、擔心。
通過冥想,雖然做不到一日三省吾身,但是做到了每天反思自己。無形當中,我提高了注意力和覺察力。冥想的效果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感受到的,它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你才能察覺自己在慢慢改變。
開始冥想吧,它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獲的!
聞聽西祠·X 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