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會風是持續推進作風建設的重要一環。在工作推進過程中,會議本是溝通協調、部署任務、凝聚共識的重要手段,然而現實中有不少地方將“開會”簡單等同于“落實”,使得會議這一推動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形式主義影響下流于表面,不僅背離初衷,更會滋生虛假落實的治理風險。
開會是為了工作,工作并非為了開會。正常必要的開會是推動工作落地生根的手段而非目的,當開會從手段變成了目的,問題便接踵而至。如,有的地方罔顧精簡會議要求,隨意擴大會議規模,動輒要求基層工作人員參會、陪會,導致基層工作人員深陷“會海”難以抽身;有的地方會議質量低下,講話稿長篇累牘,看似工作部署得細致入微,實則對關鍵措施、責任分工等實質性內容輕描淡寫、一帶而過,工作部署猶如“空中樓閣”難以落地見效;還有的地方雖按要求精簡會議、提升會議質量,但會后未按會議精神開展工作,出現開會與落實“兩張皮”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導致基層工作人員在“會海”中消磨干事熱情,無暇顧及實際工作開展,更會導致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無法及時解決,嚴重損害了群眾利益以及黨和政府公信力。
這種“以開會代替落實”的表象背后,究其根源,在于部分干部政績觀的扭曲,這些干部將開會次數、參會人數、會議規模等表面指標作為工作成績的體現,反而對工作實際成效卻置若罔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作祟也使得部分干部將會議視為“履職免責”的象征,秉持“開會即重視”的錯誤觀念,習慣于用會議貫徹會議,不愿深入基層留下“深腳印”、沾上“泥土氣”,缺乏擔當作為的勇氣和直擊問題的魄力。此外,監督考核機制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這一不良風氣,部分考核體系片面強調“留痕管理”,將會議頻次、發文數量等作為核心指標,而對工作是否真正取得實效缺乏合理、科學、有效的評估。
要打破“開會即落實”的形式主義怪圈,需多管齊下、標本兼治。強化思想引領,發揮教育培訓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作用,引導廣大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深刻認識工作價值在于為群眾辦實事、推動事業發展,扭轉“以會議落實會議”的錯誤傾向,促使干部將精力放在抓落實、求實效上,以實績贏得群眾認可。深化作風建設,以學習教育為契機,嚴肅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對重形式輕落實的干部嚴肅問責,形成有力震懾;同時鼓勵干部深入基層一線調研,掌握實情、找準癥結,制定并落實可行方案。完善考核機制,破除“考核唯材料”“留痕即落實”的固化思維,建立以工作實效度、群眾滿意度、目標完成度為核心的考核評價體系,降低對會議記錄的過度關注,推動考核標準從“紙面”回歸“實效”,實現考核機制與治理效能雙提升,充分激勵干部擔當作為、真抓實干,真正把工作落到實處。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莫將“開會”等同于“落實”,是回歸工作本質、提升工作效能的必然要求。只有摒棄形式主義的桎梏,以真抓實干的作風推進各項工作,才能讓政策紅利真正惠及群眾,推動事業不斷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