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以前看過的書,我多少能夠以當時的認知和心境判斷一下其中的好壞,但是這本書,我對里面的人和事有些卻無法判斷好壞了。
培育好嗎?
“培育的目標就是:讓人們熱愛他們無法逃避的社會使命。”
每個人都是由其身處的環境和接受的教育形成的人生觀和三觀,而新世界里的人們是用科技+環境+“極權”教育培育出來的。科技是指在瓶子里的時候通過加入定制配比的原料,讓其成為固定階層的人,絲毫沒有突破的可能性;環境是指成長的環境都是和自己一個階層甚至一模一樣的人一起,絲毫不會有想突破類似想法的可能性;“極權”教育是指通過應激反應等教育方式和在睡眠中類似洗腦的睡眠教育,強行灌入屬于其階層該有的想法。層層加碼,新世界的人們形成了屬于“自己”的人生觀和三觀。
反觀我們的世界,有些課程是講述客觀世界的,有些課程何嘗不是給我們灌輸各種價值觀。不同的是,沒有那么強。所以即使非常渺小的個體,依舊可以想可以做,只是想要突破階層環境和思想很難。可是沒有期望就沒有失望,所以他們只會感到幸福,而我們會有痛苦。
幸福好嗎?
美麗新世界里面的人都是培育出來的,無需十月懷胎,沒有親情捆綁;濫交自由,沒有愛情束縛;工作明確簡單,沒有勾心斗角,沒有友情。我們大多數煩惱其實都是來自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沒有了這些,所以大家都很幸福。人人沉浸于幸福之中,可以做到及時行樂。既然沒有煩惱,那可以止步于物質追求,放棄精神追求,或者說沒有追求,懂得知足幸福常樂。
反觀我們的世界,大多數都會被各種關系,情感和情緒所束縛,有的人選擇解決,有的人選擇逃避。無論哪種選擇都會經歷些磨難或者痛苦。可是最終追求不還是幸福嗎?我想幾乎沒有人在努力向前的時候追求的會是痛苦吧。
“因為我們的世界與《奧賽羅》的世界并不一樣。沒有鋼鐵你怎么能造出汽車呢?——沒有社會的動蕩,你就寫不出悲劇。如今的世界很太平,人們過著幸福的生活,他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不會想要得到無法企及的東西。他們享受著富裕與安寧,沒有病痛,不會害怕死亡。他們很幸福,不知道激情與年老為何物,他們不會受到父母的干預。他們沒有感情深厚的妻子、孩子或愛人。他們所接受的培育使得他們不由自主地表現出應有的行為,就算出了什么岔子,還有蘇摩呢”
現在的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么?如果不是新世界里穩定的社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至善至美;發達的科技,沒有疾病和煩惱的人人幸福。那難道是野人想要的追求不幸福的權利?
回顧自己經歷過的人生,刻骨銘心的大多是苦難,奮斗,有所成就或者說是可以激發強烈情感的瞬間。難道我們追求的難道是這些?可是平平淡淡就是真,那些平淡安穩的生活何嘗不也讓人內心充實,感到無比美好。
這里想談一下粗淺了解的佛學,我理解的佛學修行最終修的也是內心的靜,普渡眾生的大愛。我就在思考新世界是否達到了這個境界,看起來好像是,但是總覺得哪里有點奇怪。我想起來看的書《悉達多》,他并沒有選擇常見的修行方式,拜托了世俗的定義和標準。決心按照自己的方式不斷嘗試尋找,最終悟了。所以如果他是新世界被培育出來的話,一出瓶就讓他感覺悟了,是不是就達到目標了。可是如果這樣他也就不是那個與眾不同的的悉達多了。所以我在想我們想要的難道是與眾不同?
好像也不是,不同的好像是思想的不自由?新世界是強行給人填充欲望并且加以滿足,讓你覺得你以為的是你以為的。比如你可能本能想要的是蘋果,而洗腦你讓你覺得你喜歡的是梨,然后給你梨,于是你覺得被滿足了很幸福。可是這樣對比下來好像我們現在更落后,社會告訴你你需要的房子車子票子,還都做不到直接給你。于是不僅被世俗的追求湮沒,還得為了世俗的追求努力焦慮,最后可能還得不到。你看,他們還得到了不自由的的欲望,還有個梨,而我們呢?
“真是遺憾,它確實是一本杰作。但一旦你開始承認需要對目標作出解釋——那你不知道會引起什么后果。正是這類思想或許會輕而易舉地讓上流階層那些思想不穩定的人所接受的培育統統作廢——使他們失去對快樂就是至善的信仰,轉而相信人生的目標高于現實生活,相信生命的目標不是讓快樂一直持續下去,而是意識的強化與升華,還有知識的進步”
我在書中好像有看到點答案,所以比幸福開心更重要的是人生的目標,意識的強化和升華?所以我是否可以理解為,沒有人生目標的人,就比不上新世界的人,因為不比他們多什么,只比他們少物質和幸福。還是說追求的過程,體驗的情感,關系中的美好,和不是被安排的而體驗到的小確幸抵得過那些痛苦。
如果找不到完美答案的話,我一般選擇平衡。或許對于某些溫飽都難以維持的人來說,新世界就是比現實好;或許對某些處于情緒抑郁,被各種糟糕的關系裹挾難以調整的人來說,新世界也是比現實好的;但是或許對于某些想要體驗人生各種酸甜苦辣的人來說,現實比新世界更好。畢竟被植入的快樂是快樂,痛并快樂著也是種快樂。
或許不必那么極端,不去定義一種幸福的標準,可以擁有判斷好壞的獨立思考,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壞存好,擁有選擇的世界也許是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