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題目源于《奇葩說》總決賽的一個辯題--“當你的生活被工作填滿時,是否應該辭職”,我想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不辭職。尤其是一些工作狂人。《奇葩說》的正反雙方為此展開激烈辯論。
正方持應該辭職觀點,反方則是不辭。開局由反方先陳述。
反方開局就偷換了一個概念,他們的觀點是:你的生活被工作填滿等同于你的生活被時間填滿,又等同于你在吃飯睡覺等時間無時無刻都在想著工作。那么什么樣的人會這樣呢,熱愛自己工作的人,那試問一個熱愛自己工作的人,當他的生活被工作填滿時,他會是想要辭職嗎?斷然不是。
而正方的觀點是:生活是多元化的,當我們的生活被工作填滿后,留給妻子孩子家庭的時間在哪里,靜下心來思考的時間又在哪,吸收靈感的時間呢?所以當我們的生活被工作填滿時,應該辭職。
最后正方贏了,仔細想來,無所謂正反誰辯的好,也無所謂誰技巧高超,而是反方在開局就輸了。他們論點的立意過于狹小,限制了他們的延展。什么叫被工作填滿?
舉個例子,一個公務員,他每天無所事事,上班不工作,下班玩游戲,過著無憂無慮又沒心沒肺的日子,在我看來,他被填滿了。一個創業者,他們天沒日沒夜的打拼,趕文案,寫報告,他陪家人的時間不多,搞興趣愛好是時間更少,在我看來,他不一定被填滿了。
蔡康永老師后來說的話很令人深思,他說辯題叫生活被工作填滿時?他從不認為工作可以填滿生活,那么想一下如果工作不能填滿生活,那什么可以?愛情嗎?親情嗎?沒有任何東西是可以填滿生活的。生活的樂趣就在于它總不會滿,即使真的滿了,也可以在開辟出一塊新的空間來生活。
拋開這個話題,我不禁問自己:我的生活被工作填滿了嗎?
前兩天我剛好寫了一篇有關跳槽的隨筆。文中我言辭激烈,強烈表達了我想要跳槽的欲望。并說明了我考慮的因素和外在的環境。但是,我的想法究竟正確嗎?
我們來看今天有感觸的第二件事情。這是一篇自控力寶寶--輝哥寫的文章,題目叫《日更六個月,我終于明白一切沒有結果的努力都是耍流氓!》
全文有理有據,深入淺出,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推斷出我們為什么要努力?
為了裝逼?為了不虛度光陰?或是為了讓自己有更高的內涵和修養?或許有,但不是全部,更實際一下,如文中所說:
我們努力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好,通過努力,讓自己今天比昨天賺的錢更多一點,今天比昨天犯的錯更少一點,今天比昨天更健康一點瘦一點,一點一點去改善我們的生活,這就是努力的意義。
那么問題來了,我仔細觀察我的生活(許多人亦如此),我猛然發現,我生活中有許多努力,竟然是無用功。我學習新的知識,但并用不上,可能過幾個月就忘了。我看一天文章,就是單純的看,沒積累,那看了有什么用?
工作上亦如此。許多人每天忙東忙西,完成本質工作的時候不思考,不拓展,不研究。幾天,幾個月,幾年下來,進步微乎其微,這樣的人大有人在。正如輝哥結尾說的:
真正努力是可以看得見的,看不見的努力就是在耍流氓。
所以,真正努力的人從來不說努力無用,他們只是默默努力著!
緊接著,我遇到了今天第三件令我深刻思考的事情。那是我們每周五的例會。每周五下午我們部門都會組織大家開例會,匯報一周的工作內容。我發現最近部門老大特別喜歡夸其中的一個同事。他和我一屆,起初,我是帶著輕視的眼光,因為我們這一批新人,毋庸置疑,論資歷,論能力,論老大的器重程度,都是我。但漸漸的,我發現老大夸他的次數越來越多。
我會想:這有什么,他無非是和老大平時多聊幾句天,多做些表面工作而已。我了解我們老大,他喜歡別人和他聊天聽他吹牛,也喜歡你有自己的見解和思想。聊得越多他對你的印象就越好。他也喜歡別人總結一些事情。在我看來,我這個同事每周總結調研的那些結果,表格。很簡單呀,很沒有意義呀,我分分鐘也可以做到。但是我不想做,我不想阿諛奉承,委以虛蛇。
直到今天,我猛然驚醒,我這是什么工作態度?我真的熱愛我的這份工作嗎?
很明顯,我現在不是,我僅僅把這個工作當成一個跳板,想著用空余的時間自己學,但學的真的好嗎?學習的時候想一下工作,工作的時候又想著學習,努力真的有很大的效果嗎?因為不愛這份工作,老大交給我的事情我只是限于“完成”二字。已經缺乏了剛到公司時的那種思考和研究。仔細想想,為什么老大這么器重我,還不是因為我剛開始熱情滿滿,有自己在工作上的思考嗎?因為不愛這份工作,我開始認為別人都是干表面活以獲得表揚,殊不知愛工作的人是別人。就算我要跳槽,我以這樣的工作狀態,就真的能干好下一份工作嗎?
話題在往回想一想,我工作的時間是誰的?我自己的,因為不愛現在的工作,我荒廢了自己的時間,精力,真的值得嗎?那么問題來了,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是被工作填滿了嗎?還是被自己的思想填滿了?我究竟要不要辭職呢?
或許話題扯得有些遠,但不可否認,我現在的工作態度,真的錯了。辭不辭職先放到一邊,我應該做的是端正態度,工作就是工作,是我自己的時間,我為什么要因為打算跳槽而忽視,不上心呢。
我現在想通了,此時我正面帶微笑,因為我相信我不差,我有能力讓自己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