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課是教師的本,如果沒有優質高效的課堂,先進的教法,前沿的理念都是空談。
如何提高教師課堂的效果和質量,能不能找到一種標準,讓觀察課堂有模式,有方法,有節奏呢?
能不能課堂觀察中有文化的元素在其中呢?能否通過一節課的觀察,不僅僅讓觀課老師有變化,而且上課老師也要有不一樣的收獲?
讓經過合作、對話、探究的課堂觀察成為一線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是學校應該極其重視的事情。
一、目前學校教研活動的現狀
每周固定時間固定人員進行固定模式的聽評課。每次聽課聽課老師坐在教室最后面,全神貫注的和學生一起看講課的老師,關注黑板上的板書和授課教師的一言一行。評課的時候,授課者無比謙恭的拿著筆和本,準備記錄聽課老師對這節課的看法,無論是不是有道理,都要全盤接受,不能有任何辯解,讓授課老師有這樣的感覺:經歷了45分鐘的忐忑不安,聽到的多是恭維的假話和賣弄水平的批評。評課講假話,聽課任務化,作課形式化成了一些學校教研活動的常態,這樣的教研活動不僅不會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還會讓老師們對教研的態度大打折扣。
如何讓講課的老師不再顧慮,不再怕上課,怕評課呢?
如何讓聽課老師也能積極參與到公開課的思考、探究上來呢?
如何讓我們所有參與的老師能夠通過一節公開課得到課堂教學的啟發,并對自己的教學產生影響呢?
最近這些年和老師們一起讀了崔允漷教師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陳大偉教授的《觀課議課與課程建設》,結合自身的課堂觀察實際情況,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為了讓教研文化與課堂觀察融合在一起,老師們了解兩個詞語的涵義。
二、觀課議課和聽課評課的區別
陳大偉教授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對課進行了這樣的分類:根據動機和目的,一是調查課堂現狀,尋找未來改革方向的調研性聽課;二是鑒定教學水平,判定優劣,分出等第的評課;三是錘煉教學行為,磨礪優質教學的磨課;四是討論和交流課堂現象,研究問題和改進教學的議課。不同的目的具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我們平常所進行的教研活動,多是聽評課,聽課結束,幾位老師談自己的看法,多是指導,語言也多是“我建議這節課的這個地方應該這樣上……”“這節課的優點有這些……”在觀課議課中,我們提倡參與者首先提供自己在課堂上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在課堂上,我發現……”,“在課堂上,我注意到……”,然后參與者再圍繞這些事實和現象,展開對話和討論,商量可能的教學出路和辦法。把課中的現象拿出來討論,討論的對象是現象而不是具體的授課老師,會讓討論的氛圍更加和諧,這是議課的狀態而不是評課的模式,是議論是商量,而不是評價,判定。
如何讓觀課議課能夠有模板和標準呢?我們依據陳大偉教授設計的基于案例研究的觀課議課記錄表進行了一些案例分析,拿著這樣的一張觀課議課記錄表,進入課堂,進行觀課,隨后填寫,然后進行議課,達到聽課者和講課者都能有收獲的效果。
三、觀課議課表都說明
1、有討論價值的課堂和教育故事
在郭紅梅老師的《化學能與電能》這一節課中,我們尋找了這樣的討論現象:
(1)在講課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郭老師引入課的時候是以學生制作的一段視頻《關于中國火力發電的發展》引入新課的,又將課本中的火力發電的一張流程圖做成了視頻,六分鐘,還沒有進入到重點知識的突破,在講原電池的四個條件的時候,沒有太多的時間進行探究了。
在這段課程現象敘述的過程中,我們的語氣是平和的,完全用一種“如果這堂課我來講,我會怎么樣呢?”的心態去陳述,是一種謙虛的,愿意學習的口氣進行學習的。
(2)在郭老師探究Cu放在稀硫酸中不反應,Zn放進去有氣泡冒出,加入外電路之后,Cu也有氣泡,讓同學們猜測原因是什么的時候,學生提出了Cu變活潑了。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討論出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預測結果的時候,預測問題的準確性和可驗證性的問題。在描述這些現象和教育故事的時候,有一些技巧,如果這種現象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就把這種理想的結果說出來,如果效果不理想,就描述現象就可以了,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授課老師感覺溫暖,不至于在教研會上成為別批評的對象。
2.蘊含的教育啟示、教育問題和教育難題
筆者和陳大偉教授就表格的使用和理解有過深度的交流,在這個版塊的設計上,是和第一個版塊相輔相成的。基于這些現象和故事,要揭示或者表達什么樣的啟示,通過共同的探討,解決什么樣的教育難題。
在上述的討論現象中,我們根據引入課使用兩段視頻,用了六分多鐘的時間,引出課堂時間的分配問題,保證重難點的突破上有充足的時間保障。在問題2中,我們討論了關于課堂語言的規范。這些都是老師上課過程中有意識但是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或者學習的。
3.相關啟示、問題和疑難的見解
結合版塊一和版塊二,我和我的小伙伴安靜的寫下關于自己看到的現象后,自己的看法,如果這樣的現象出現在自己的課堂中,我會怎么處理。這其實是目前很流行的一個詞語:“同理心”,任何事情用同理心去看待,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書寫好了自己的看法,我們的教研會就進入了第四個環節,也是這次教研會的熱點。
4.授課教授的認識和見解
有主持人將我們的問題規整好,提煉出共性的問題,然后提出來,有郭老師來談談她的看法。她告訴我們,之所以用了兩個視頻,第一個是學生自己做的,中國發電的歷程如此宏偉,她感覺很震撼,要讓其他學生感受一下中國電力的偉大,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懷。關于時間分配的問題,觀課者和授課者經過了四個回合的討論,授課者談到自己課堂的場景,觀課者談到如果在自己課上如何處理,郭老師接受了大家的建議將第二個視頻直接用一個流程圖來展示,可以節約兩分鐘的時間,同樣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
在問題2的討論中,觀課者談到如何將課堂問題拆解,以保證根據學生的認知猜測出可以驗證的結論,保證語言的規范化。版塊三和板塊四是互相融合的,老師們根據自己的見解,理直氣和,義正辭婉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每個人都以同理心說話,每個人都抱著我向對方學習的心態去討論,氣氛是熱烈而和諧的。討論結束后,每個人的表格上都是滿滿的,主持人根據大家的意見,做出第五個版塊
5.議課的建構
根據大家的討論,在這一步是拔高的,我們不僅要實踐,還要在實踐中總結出策略、思想和觀點。例如,關于課堂時間分配這一環節中,根據這一節課的知識點進行有效地分配,使用注意力十分鐘法則,每一個環節都創設一個有效有趣的情境,這個情境的創設要有“最近發展區理論”做支撐,不能太簡單,也不能過難,讓學生踮一下腳尖,蹦一蹦可以夠得著。
當議課活動結束的時候,觀課者又提出了101技術在課堂實驗中的截屏效果特別好,信息技術和化學課堂如何融合,在哪里融合的問題。觀課議課不是一定要找缺點的,是要找到讓我們學習的地方。
經過私下溝通,我們八個人組成一個觀課小組,授課教授無私而勇敢的貢獻自己的課,議課者真誠而用心的談自己的心得。這樣的觀課議課活動真正的走入了每個人的心里,讓每個人都打開自己,傾聽別人。
做有效的教研活動,做真正的觀課議課,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