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陸續出了幾部不錯的電影,每部作品上映后,從不同維度去解讀的影評就出來了,這讓我們更立體的去感受電影所帶給我們的精彩:有思考,有感動,有藝術??這是電影作品的魅力!但僅僅只是這樣嗎?不是!那么,我們會因什么而去看電影?我也問自己。
消遣的方式-視野
上周,期末考試完,孩子出校門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帝國主義推翻啦!全國人民解放啦!媽媽,幾點可以看電影?"星球大戰"是他和朋友一起下午約看的。到影院時,有不少穿校服觀影的娃。我家小伙子在門口又盯上了下一部影片《捉妖記》,興致勃勃的開始規劃接下來要解放的生活。我打趣他:星球大戰完還要去靈界捉妖呀!他開始繪聲繪色的向我描述上一部電影多么有意思。
也是,電影里有許多有趣的人,有意思的事,有光怪陸離的世界,有攝影藝術與建筑、繪畫藝術的結合??近期巜至愛梵高》電影用一百多位畫家六萬多幅油畫制作,通過打破常規,令我們大腦接收到更多新的信息。那么電影對于孩子更加如此,這種視覺感受,激發起他們的好奇心,給他們打開了更一個世界,讓他們有更多想象的空間。當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未來就有無限種可能。
打開的潘多拉魔盒
有老師說:"孩子的想象力能夠創造未來,其中不乏有電影的貢獻"。回顧過往的電影,確有不少作品具有前瞻性。科幻電影《黑客帝國》,每一個場景讓不少人越到酷炫,當時或許我們思考過:未來,科技能否發展成這樣?幾年后的今天,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無線通信領域,有人親手來實現了當年的酷炫。是否有電影種下的"初心"不可知,但是,不可否認,有的電影作品,如同打開的潘多拉魔盒,連接了當下和未來。
回顧2017年柏林電影節科幻電影,有一半電影展示了未來社會的種種恐怖圖景。現實社會已經出現的能源危機、環境污染、核武器等高科技技術控制一切的現象。有人說,這些科幻電影是末日預言,我們不確定,但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會有人思考,有人行動。好萊塢說,電影是一臺造夢的機器,是一場白日夢想。生活中,總有人去實現夢想。
光陰的故事
人的青春會散場,而有的記憶會留下,電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能連接未來,也可連接過去的那些人,那些事,那個年代。在影像間的流年里,有簡單天真、純粹與快樂。我們常常可通過“電影”看到“過去”。剛剛熱播完的《芳華》,許多人在影片里靜靜回味,看曾經漸行漸遠的日子又一點點走近。而在播的《無問西東》,讓我們看到身處不同時代,面對世俗與內心的抉擇,主人公們所做的選擇與現實生活總是相通。巴贊說:電影是一臺照相機,是對客觀現實的復制還原。
電影,讓我們在光影流轉的那一兩個小時里,欣賞別人尋找自己。我們感動,那里有失去或錯過的相似時光。我們修正,讓現在的成熟彌補過去。許多時候,是我們的生活千差萬別,才有了不同維度對影片的解讀,但都有一個原因,我們曾經有過的美好時光,這可能是你我走進電影院的另一個秘密。
現世里的真實
有人說:電影是最懂得營銷的行業之一,所以才有了關于影片的各種推文。不可置否,電影有人導,有人宣傳,本身需要票房,這是赤裸裸的現實需要。但有一種需要,遠比我常規理解的詼諧和深刻。
知乎上看了個有意思的段子:你遇到女朋友最近總是對你發脾氣這種情形。這時!通過多年的閱讀看片,你就會領悟到這并不是她脾氣臭!而是你該放一放你的愛好去陪陪她了!多么有用的一種技能,少年!于是,約會吧!一起看電影!我笑翻了,和一女孩分享,她從自己的擇偶觀里道出另一個觀點:約會不只是為了一起看電影,而是為了一起分享電影,看對方在三觀、性格方面是否匹配,不合適趁早分了。這直白的剖析,刷新了我在認知上的局限。成長的時代的不同,理解千差萬別,沒有對錯。
電影里,有對現實撒裂式的揭露,看電影的人,藏著現實的三觀卻也真實。真實,會讓人難以接受,真實,卻也是思想上的解放。
精神的空間力量
我并不是一開始就喜歡電影,小時候,物質匱乏,黑白?片電影一年難得播上幾回,記憶深刻的只是那一方屏幕之下的安靜以及念書時第一家影院開放時門口水泄不通。今天回想,電影,其實是一個時代精神文明的逐步興起,一場思想上的解放。
后來逐漸喜歡上電影,有時候,是因為電影有真、善、美;有時候,只因為想安靜的呆著,把腦袋放空,很簡單。我們能碰到的物質世界很有限,精神生活才是支撐自己內心的真正力量。
我們為什么要看電影?再思考,發現彼此都有不同,卻也相同。但生活遠比電影來得寬廣,回到當下投入自己的生活,去見證與體悟人生的精彩,才最為真實。電影再美好,還是"無問西東",做好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