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念誦唐詩宋詞,總是那么朗朗上口,并且長期不忘。相信除了古詩詞的韻律外,還有更多的元素讓我們印象深刻,比如說其中之一的畫面感。
在思維導圖的行話中,有一圖勝千言的名句。旨在說明圖片記憶對人腦印象的深刻性。唐詩宋詞中,文人墨客們經常會借景抒情,在文字刻畫的圖片里,讓我們感受山水,日月,斗轉星移的壯觀景象,更能從中體會到來自自然的氣魄。
在我們所熟悉的詩歌中,有太多唯美的畫面。有寫動物的,婦孺皆知的《詠鵝》,鵝的曲項高歌,潔白的羽毛,綠水下撥動的紅掌。相信孩子們的彩筆下,都能描繪出一只活靈活現在水里嬉戲的大白鵝。古文中,寫植物的有“霜葉紅于二月花”“離離原上草,一歲枯榮”寫月色的《春江花月夜》《水調歌頭》寫山水風景的,更是數不勝收。里面的名言佳句,句句朗朗上口,耳熟能詳。
就拿最近孩子讀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舟行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p>
且看第一句‘客路青山外’??吐房梢岳斫?,意思是在異鄉行路,趕路,但是青山外是什么意思?人走路,能見一座座青山,而這些青山,又有些距離,是怎樣的行路方式呢?下一句“舟行綠水前”馬上把場景放在了腳下的小船頭上,正劈波斬浪走在水里。哦,原來是舟行山水間這樣的一個畫面啊。這樣的描述,把靜態變成了動態,是不是很有意思呢?記得趙薇在《致青春》的開頭,就用了比較長的鏡頭,鏡頭里是流動的陽光照下斑駁的樹影,仰望天空即視感。不知道是樹影在移動,還是人在走,這個場景拉的越久,人的心就越來越安定,有一種恍惚的,回到從前的感覺。而下一幀的畫面,是薇薇拖著行李箱走在新報道的校園里,好奇的東張西望。是不是這兩種風特別的雷同呢?這樣一種動態的風格,總是讓人難以忘懷。
下面一句對帳更是寫出了場景中的縱橫結構,一副立體的海航圖出來了“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隨著潮水漲起,兩岸變的寬闊起來,平面的視角被拉伸延長,把順風擺向的風帆刻畫的更加立體形象。這一橫一豎,把整個畫面的空間架構刻畫出來,視覺上更寬闊廣袤。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個是海上落日后即將迎接幽深的夜晚,一個是江上的春天悄悄潛入了即將結束的隆冬。是月夜取代了太陽,還是春天推走了冬天?這樣的一個切換,看到了光影交錯,歲月輪回。一天天,一年年的更替,在時光里,最能消磨的是什么?最能見證的是什么?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故事,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詮釋。唯有此情此景停留在每個人的心間。
古文中有太多的畫面值得我們去推敲,去體會。前人用了太多美好的文字鐫刻一幅幅動人心魄的畫面。喜歡閱讀唐詩宋詞,更多的,可能就是對這些美好景物的留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