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還在那里,你在哪里?

01

記憶里,和故鄉明顯開始疏離的時候是讀高中,大約2010年,這一年我15歲。讀高中是在縣城里面,離我們村鎮不是特別遠,可是這時候家里已經沒什么人留在了,父母都在城市務工,所以放長假回的是城市和父母相見。

高中學習非常繁忙,學校也沒有給時間讓學生有空玩,被三點一線占據得滿滿的,這就是高中時候的深切感受。

現在有時候回憶,這高中和所做過的電子廠流水線有何區別?但是這是當時所謂重點高中的真是寫照。

所以高中基本上沒有回鄉村過,只是春節和在外務工人一樣潮汐般地回到故鄉,慶幸的是我不用拖著行李箱穿過擁擠的人群,不必搶火車票。

記憶里的鄉村,很美麗。幾十戶人家,挨得很近,鄉村小路串起來家家戶戶。村子內外都有樹木,村南邊還有一片大樹林,走進去還有土墻瓦礫,長輩們說這是他們小時候得土胚房子,茅草房子,后來搬到北面,老房子都拆了,然后樹木長起來了就成為這樣。

小時候都喜歡去那邊樹林里玩,或掏鳥窩或捉迷藏或者是摘很多樹棗“打仗”(和打雪仗差不多,只不過這時候是樹棗子)。

這里面的樹都很粗長,不知道名字,但是特別健壯,葉子也很密集,后來認得出名字得樹木,就是榆樹,桑樹椿樹,還有海棠樹,其他的不知道什么名字。

去年回村子里面參加老家的一場婚禮,特意去那片樹林。每一棵樹有比以前粗壯了,都矗立在哪里,仿佛這些年孤單了很多,看見有幾棵樹上面掛了銘牌,寫著保護樹種,農業局制作掛上去的。

看來還有人知道這些樹,去保護者它們,心中安慰了好些。

還有村子前面的一條小河,河水清澈彎彎曲曲的伸向遠方。這條河流水流緩慢,只有特別窄的地方才看見有些湍急的水流,這些窄的地方就是玩伴們可以直接跳過去。

淺的地方是硬質石板河床,還有滾圓的石頭,黃色灰色都有,鋪在上面。

河水清澈見底,看得見哪些石頭好看,可以挑出自己喜歡的石頭帶回家,其實那時候,村里家家戶戶院子里面鋪的水泥石頭路,大多是是從河里面挖出來的石子挑回家鋪在上面成型的。

一條河,雖然不寬,但是也架上兩座橋,一座是石拱橋,另一座是石板橋。石拱橋在下游,直徑跨度4米的樣子,3米寬兩邊沒有圍欄,拱橋拱面最高點離河面也只有3米的樣子,不能走車(那時候是馬車牛車之類馱貨的車)。

石板橋,顧名思義,就是像板子一樣平鋪成的。石板橋每條經過的人很多,可以走人也可以過馬車,還是附近對岸的村莊過來必經之路。

石板橋有4米寬6米長,河中間和兩岸分別三個基樁墩子,上面四塊1米寬3米長的石板共6塊矩陣式排列鋪在上面。

小時候經常在這石板橋上玩,夏天的時候在石板橋下面玩游泳戲水,它承載了太多的記憶……

大約2012年左右,下游修了一座水利河壩,特意讓水蓄起來灌溉這條河經過的村莊田野,所以水位長了好幾米,河岸兩邊也淹漫了,石板橋和石拱橋都在水面之下。

政府為了方便,在兩座橋之間修建了一座現代化的公路橋,雙向兩車道還有人行道很寬闊,來來往往的車輛人流喧鬧起來也掩蓋了曾經的小橋流水的寧靜。

02

高中畢業后,去外地上學,離故鄉越來越遠,基本上只有過年走親訪友時候來村子里一兩天。但是每次會去,都會滿心歡喜,親切感油然而生。

當坐在汽車上經過鄉村前面的現代風格橋面時候,我前后左右都想目之所及,看有什么變化。除了這座橋,和上升的湖面似乎沒什么變化,都靜靜的等著時間荏苒,風霜洗禮。

這時的我,會哀傷起來,曾經玩過的戲鬧的地方,除了現在的河流河岸的安靜,人都離散了,我們也歷經滄桑而來。

想到以后會漸行漸遠,只能在回憶里,哀傷在所難免。

故鄉只有回憶起來才會有味道,并不是僅僅青燈有味是兒時,而是鄉村變革,現代化起來,很多過去的東西都消失殆盡。而我又不得不背井離鄉,與故鄉的距離越來越遠。

03

這幾年常常在外地工作,去過的地方有一些古鎮。游覽古鎮的時候,也會想起故鄉的村落。

我們抱著欣賞的目光去看古鎮上的街道建筑還有庭院,這些庭院都是修繕過,布置得很精致,樹木花草,石凳小榭,移步換景。

卻總是會想起小時候的村子屋子,下雨的時候,一條煙雨彌漫的鄉村小路兩旁的磚瓦房子,要是在晚上,兩邊窗子昏黃的燈光被煙雨渲染的如此靜謐祥和。

故鄉的村落沒有旅游景區那樣整齊劃一,也沒有別致的花草樹木栽培,有的是自然而然的真實,有萬物生長的感覺。

04

近幾年,每每看到臺灣的抗戰老兵垂暮之年,由家人帶著回大陸尋親問源,老人相見村落的場景令人動容流淚。

這些老人的經歷也是悲苦,一方面歷史政治原因沒能回家,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年紀大了人世間是非恩怨淡然了思念故鄉日漸濃烈。

這一次,或許是最后一次回到故鄉,回到生養的地方兒時的故土,因為以后沒有機會再來了,說不定落葉歸不了根。

我曾經看見一副網絡流傳的圖片:一位老人送另一位老人上火車,站臺上相互潸然,這可能是我們這輩子最后一次碰頭了……他們是姐妹,都相距千里萬里,難得相見,這次的相見就是人生的最后一次。

想起學生時代的一篇語文課《一面》說的是作者在得知魯迅先生逝世的消息后回顧和他以前相見的一面。

唐朝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二首·其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首詩,小時候學古詩詞的時候常常口里丫丫道來,卻不知表達的意義。

父親聽見了會說,你背的這首唐詩是講的什么呢?我就把老師說的講述一本正經復述給他聽:說一個人小時候離開家鄉老了才回來,到了他們村子,村里面的人都不認識他。

我還不忘后面補充道:老師說世上最難忘的是自己的故鄉,不管在哪里不論有什么位置。父親也是笑了笑,沒說什么,但是我不懂,也不懂父親為何只是笑了笑,還以為夸我聰明。

現在想想,雖然沒有了羞愧,但是內心充滿哀愁和回憶。

05

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已是對故鄉充滿回憶的了。

小時候的故鄉,一幕幕孩童嬉戲的場景,還有后來長大了每次回故鄉的一面面,還有許多……

我讀過很多名人的生平傳記,幾乎都對故鄉有種深深的眷戀。魯迅的《故鄉》也經常再讀,身在異鄉讀故鄉,讀到一些場景,也會嘴角微微揚起,也會陷入沉思徜徉記憶。

何時才能回到故鄉?突然不自然的冒出這個問題。但故鄉認識我嗎?我回故鄉做什么?還回的去嗎?一連串的問題撲面而來。

大城市的車水馬龍,熙熙攘攘,高樓林立,繁華萬千,或許談不上適應,但是也離不開,我們在這里生存立命,這又是一種無奈的地方。

或許有人完全適應并且把城市當作故鄉,但我永遠不會。像我這類人,要把內心對故鄉的愛放在心里的一個角落,讓它和現處社會相互獨立不互打擾,在安靜的時候又會從心底的角落找出來,和它對話。

如今社會太繁雜太赤裸,很多人之間沒有信任沒有親切感,或許是來不及做這些“世俗”的東西,人浮于事,情面可有可無。

接觸銷售行業的朋友,常告訴我什么是赤裸裸的世俗--尊嚴情面善良在利益業績的驅動下,完全坍塌,或許你堅持了某些良知,你的經濟就會塌陷。

我知道這是個極端,很多行業需要銷售精神。現在工作生活的地方,厭倦或欣喜,都要去做好自己。

人是多面的,我想我的一面是內心的安靜另一面就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世俗言行舉止。

簡單和復雜間轉換,回歸簡單。每每想到這些生活工作的壓力,換個角度想想自己來自哪里、要到哪里去,我就釋然許多。

我來自故鄉,故土沉睡有最親愛的人和事,我現在在這里實現自己的價值,要去美麗的地方一個充滿愛,充滿陽光歡樂的地方!

END~

簡書靜色煙雨 原創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