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是你想要,想要就能要得到的。
修行是個什么鬼?
在對小時候的回憶里,總有一副畫面常常出現:大概五六歲,好幾個被爸媽煩瑣在家的暑假,無聊的趴在走廊的大窗戶上,看著樓下熱鬧的平房人家的日常生活,心里想,我現在看這個世界的感覺是我一個人的還是大家都一樣呢?這個命題,一思考就是好幾個夏天,直到我上了小學,為趕每日作業而無暇趴在窗上了。
哭是新生兒與這個世界溝通的自然的第一種方式,本能趨勢,無需教授。笑要引逗,孩子只有在飽滿的安全感下才會對先笑給他看的人露出笑臉。失望會導致抱怨、憤怒、自卑甚至傷害。八九個月的孩子開始長牙,開始對空間對外間有所感知,開始探索,索取之物或放入嘴中啃咬,或到手后丟棄一旁,撿回再丟棄樂此不疲,這是他們天生的感知世界的方式。
貌似,愛要學習,破壞任性。
隨著長大,負面情緒又出現了新的形式,嫉妒、仇恨、唯利是圖、無能為力……我們開始懷疑人生,把歡笑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個現實令人沮喪,深陷泥潭不可自拔。我們開始尋找存在的意義,在看不見摸不著的地方臆想出一個世界。我們開始恐慌,“心想事成”成了最大的愿望。求不得和無可奈何像瘟疫,每個人無法免疫,只能努力尋找解藥。
過來人說:人生不是走到就是學到,人生就是一場盛大的修行。
修行是要鬧哪樣?
我覺得活著似乎就三種感覺:高興、平淡、失望,其他復雜的感受是每一層感受的細化。高興是失望對比出來的,就像嘗了苦才體會到甜有多令人幸福,反之亦然,而平淡如白水,才有解渴生津順氣的功效。因此,細細品味,平淡經久綿長,不可或缺;喜悅與不如意皆時而有之,或獎勵或考驗,平淡之調味。
修行,修的就是悠然平淡,享受歡愉,學習考驗吧。
修行,尊重差異,放過自己。
自小觀之,破壞是任性,不如意的殺傷力巨大,這應該是修行的重點。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存在矛盾、摩擦等各種不如意。每個個體原生家庭的環境,成長過程,影響到這個人呈現的狀態的因素多如牛毛,并且這個過程不斷繼續變化。最后,這個人生命的走向,就像通往羅馬的道路,充滿了各種可能性。每個生命體是那么的不同,都是一部濃縮的歷史。知音,應該就是兩部碰撞出火花的歷史,同頻共振的音頻振聾發聵。知己相見,山崩地裂,海闊天空。
但,所有的遇見不一定都是美好的。美好即是享受,這容易很多,而迫不得已的相處考驗諸多功力,冷靜、平復、體諒、堅持,往往有悖內心,需要理性分析外加一些技巧,這些都不是最難的,而且有跡可循,最有挑戰性的是心情的平復,心態的平衡。
大部分平凡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那些你無法接受的都有他們形成的環境和原因,可能,每個人也有完善提升自己的潛意識,但,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對方明顯是不明智且耗費精力的,得不償失。
你們之所以那么不同,就是因為你們各自人生路上各類不同的決定組成的,奚落或者諷刺挖苦甚至傷害你必須相處的無法接納的對方時,其實作用的都是那個懊悔的自己,作用對象是曾經不堪的決定,無可奈何,就像抽中了一組爛牌,修行就是努力面帶微笑內心平衡安穩的打好那組爛牌。
意外與明天誰也不知道哪個會先到,內心慌亂并不能改變失控的局面,不如靜下來,喝杯茶,想想情況,縷縷思路,用清醒的頭腦平靜的內心做出決定,執行。
修行,遇見更好的自己
悠然平淡,享受歡愉,學習考驗,修行是一件能不斷獲得的事情。單純的目的使得內心清亮,看見你想要的。享受平淡與歡愉并不難,享受考驗才能救贖自己。
那個善妒的自己,放棄吧,別人優秀的人生更值得欣賞與學習。
那個害怕自卑的自己,放棄吧,你原本的樣子就是獨一無二的珍貴。
那個貪戀欲求不滿的自己,放棄吧,腳踏實地做好計劃一步一腳印,總會離夢想越來越近。
如果還是無法找到平衡,覺得手握爛牌無法翻身,那就反復練習,情景式練習,修行是件既簡單又復雜的事情,努力微笑著打好手中的爛牌,就是修行的目的。
修行,為了找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