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傅佩榮老師的《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學習《論語》里仁篇第四則。
1、原文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2、傅佩榮譯文
孔子說:“只要立志行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志”是要以行仁作為目標,也就是立志行仁,努力擇善固執,這樣自然不會做壞事。
“仁”包含人性向善的“善”,孔子以“仁”字來總括人生應有的價值取向,其中第一步即是去惡從善。由于“仁”不完全等于“善”,所以孔子的說法并非同義重復。立志之后還必須學習如何擇善于如何固執,而這些正是孔子教學的重點所在。
“仁”字本身就包含配合生命的動態開展過程。換句話說,善是名字,或是形容善人,善事,它是靜態的。仁是動態的,我們常常在前面加個“行”字,原因即在此。
所以“仁”不完全等于“善”,但其方向是一致的。仁就是指向善、擇善、至善,但兩者不能畫等號,仁還包括“向”、“擇”、“至”的過程。簡單來說,善人是行善之人,仁者則是“知道”為何要行善的人。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孔子認為,如果真的誠心向仁德修持的話,就不會有為惡的事情了。上一則的“仁者能惡人”,惡字當厭惡講,是明辨是非原則的意思。如果一心向仁,心中就有了尺度,反應到做事的準則上,是要做好的事,而不是作惡。在這樣的思想下,雖然行好事結果不一定完全正確,但絕對不會有罪惡。想起一句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要加一句的話,則應是“懷仁心,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4、弘丹學習心得
上一則,我們講過,人性是復雜的,沒有完全的好人,也沒有完全的壞人。所以,這一句“只要立志行仁,就不會做壞事了”,我覺得是比較絕對的說法。
首先,立志和實踐是有差距的。一個人可能志向好遠,但卻很少行動,這樣的人現代社會有很多,比如“眼高手低”的人。所以,一個人有了高遠的志向,如果他不去行動,那還是零。“立志于行仁”也是如此,一個人立志行仁,如果他不去行動,那也是無濟于事的。這也是為什么“知行合一”很重要。
此外,即使他是知行合一的人,人是復雜的,人所處的社會也是復雜的,即使“立志于仁”,也不能保證不會做壞事。只能說,做壞事的概率會減少,而且,做了壞事會自責和反省。
再說,人還會犯無心之過,有時候無心之過也能釀成大禍。
所以,絕對不做壞事還是很難的,但是一個“行仁”的人,肯定做壞事的概率會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