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馮未未發完微信后,又馬上后悔起來。他思忖片刻,馬上在三人群里又補發了一條,內容和上一條基本一致,但又加了一段對來鶴的詩歌項目的見解。可剛發出,就突然覺得完全是多此一舉,節外生枝,甚至弄巧成拙。他又后悔了。他是這么寫的:
“來鶴及未未:在做旅游vr的同時,我談點對詩歌項目的模式想法,僅供參考:蘇州的傳統產業多,教育也較發達。我原曾想在蘇做教育機器人。但必須與線下教育培訓結合或服務于線下。去年曾考察過線下少兒教育機構,少兒教育市場太大。一句話,小孩的錢好賺。蘇州有一線下教育品牌小親疙蛋作文,做的好。聯想來鶴詩詞,我理解為打造以詩詞課程為核心競爭力的教育培訓品牌,自我研發以詩詞及作文且面對中小學生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課程內容,同時線上(移動互聯網)和線下課程及品牌輸出(針對線下大量教育培訓機構)結合。尤其如蘇州等傳統教育培訓機構遍地開花的城市(其實全國各地也然),不可忽視線下與培訓機構的結合,或者為了收入流水,自己同步可做線下。”
沈姜斟酌發出的這番意在討巧的話,結果卻是來鶴一言不發,馮未未自然也不便多嘴。沈姜討了個沒趣。
不過,沈姜很快就釋然了。畢竟是中年人了,見過的經歷的太多了,心智應該更加成熟才是。
他一犯愁,就想去參加一些近期的會展活動。這是他的嗜好。
他正在去靜安莊的老國展路上。從13號線的太陽宮出站后,本來可以往北步行到達靜安莊,卻不知為何迷路了。他問了幾個路邊的人,幾個正在聊天的外地人樣子的穿制服人———現在著制服的人越來越多了。一個小伙子似乎熱情地一指,說往那邊,直走就是。結果,沈姜走到京密路上,才發現不對。又經打問,得知右手走,是三元橋。
呵呵,沈姜心里好笑,方向一旦錯了,真的是越走越遠,越走越錯。也好,走了冤枉路,卻無意中驗證了一條真理。方向,太重要了。
近午的三環路,穿梭于主路上的汽車,依然不減上下班高峰的擁擠,不過,這一年,北京三環的汽車不像幾年前那樣了,那時,二三環路上常常成了停車場。沈姜胸前的大雙肩包,這時候像個大大的袋鼠袋子,雖然顯得笨重,但絲毫不影響他靈巧輕便的腳步。
他的減壓嗜好,也就是參加會展,有時候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像今天,他本來參加的是個旅游方面的博覽會,卻在穿糖葫蘆般的一二三四號展廳之后,他意外發現第四展廳,是另一個內容的展覽。叫古典建筑博覽會。規模較小。
當他來到第四展廳時,他正好趕上一場設在展廳里的論壇。看似簡陋了些的論壇,兩面用隔板攔出一塊可容納上百人的會場,前面有個腿腳高低的臺子,臺子一角擺一高高的像模像樣的講臺,正有一個操南方口音的,自稱已經七十多歲的人在講什么 。沈姜在后排找一個椅子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