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翻看訂閱號里的文章,有一篇文章的標題吸引了我《童年沒有好好哭過,長大怎能痛快得笑》,來自于愛讀童書媽媽小莉公眾號,感興趣的可以讀一讀,其實講的就是一位母親在面對孩子的所謂壞情緒時的應對過程,從一開始的抓狂,到后來學習一些心里學知識,再到如何去應用的過程。
我想,和大多數喜歡去看育兒書籍的媽媽一樣,我們都或多或少的去學習了不少的知識和技巧,比如正面管教中提供了52種處理育兒挑戰的方法建議,那為什么我們在生活中還會面對孩子或者家人的壞情緒時就異常不淡定且無法很好的應對了呢?
其實就像那篇文章的媽媽所說,當她使用共情的方法,孩子依然不領情的時候,她就開始思考了,以下是她的思考過程,我覺得超贊~
同理心不是不管用,而是當我用“管用”的心態去用同理心時,同理心已經被我矮化了。
同理心不是一種語言技巧,它是一種心態,一種體恤的能力,一種對負面情緒的尊重。
當我在同理心上面附加了一個讓孩子變乖的目的,它就已經不是同理心了。
同理心,是我覺得你的情緒是合理的,雖然我不是很明白,但我愿陪著你經歷,而不是,我想把你趕快拉出來。一旦有了趕快拉出來的動機,就表示你在否認孩子的情緒,你覺得孩子不應該生氣、傷心或嫉妒。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錯怪了同理心,它可不是心里嫌孩子小題大做,嘴上說幾句漂亮話那么簡單,它是要走心的。
怪不得照著育兒書刻不出來一個好孩子,面子對里子不對啊。當我明白這一點之后,我不得不承認,大多數時候我做不到。
雖然有時候我成功地讓孩子化哭泣或生氣為笑臉,但是仔細體會一下這個過程,卻發現其中最多的是我的焦慮,而并非溫柔的容納。
當孩子的負面情緒呈現時,我心里有說不出的難受、心疼甚至憤怒,這勾起了我的挫敗感,羞恥感。
我固有的思維模式是:負面情緒很可怕,我得把它斬盡殺絕,讓孩子趕緊正常過來,快樂回來。
所以我必須快速介入,否則怎么是一個愛她的好媽媽呢?這種心理過程像極了我們一看到朋友不開心,就使出渾身解數來逗他們開心。
當我們使用我們所學到的所謂“術”,去“教育”孩子時,這個“術”成為了控制的手段,一個交換的砝碼,你看,我都這么愛你了,你還無理取鬧。
其實,通過孩子的壞情緒,實際是看到了你自己面對這些情緒能量時的應對方法,我們大多數會選擇抗拒、逃避,因為很不喜歡那種感覺,想躲的遠遠的,但你有沒有覺得,你越是逃避、越是抗拒,那個能量就越來越強大,甚至不斷的敲你的門。
我家只要孩子一生病,姥爺就唉聲嘆氣的,跟文中的姥姥一樣,希望孩子趕緊好,趕緊去輸液,實際上就是他看不得孩子在那咳嗽或者哼唧哭,但其實任何一種病都會有一個過程,強行的去阻斷這個過程,跟揠苗助長沒什么區別,其實是我們不接納生病這件事。
有些孩子有起床氣,或者做了噩夢會哭,其實哭是多么正常的發泄方式,可是大人們不接納,覺得很煩人,哭什么哭,但其實你想要一個天天乖乖在那坐著,不挑食不爭吵的娃那太不現實了,至少你自己就不是這樣,不是嗎?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過:
正常的小孩是什么樣子?他是不是只要吃東西就會長大,還會變的笑容可掬?喔,不,他才不是這樣的。
一個正常的孩子,如果對父母有信心,就會出盡各種狀況,最后,他會鍛煉出分裂、摧毀、恐嚇、削弱、濫用、欺瞞及巧取豪奪的能力……
假如這個家經得起小孩對它所做的一切破壞,小孩就會安定下來玩游戲。不過這個家得先通過考驗,尤其是小孩對父母的關系和家的穩定性有些許懷疑時。
為什么很多成年人,都已經30多歲或者4、50歲了,還在跟父母較勁,爭吵不斷,其實說到底要的就是被接納,我的父親今年64歲,天天都跟我媽說,“我對你們那們好,你們都不說我好”,其實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接納自己,怎么可能從別人那里得到真正的接納,就算我們表現出來了關心,他也會選擇看不到,就像曾亮老師說的,天堂就在人間,可是你選擇看不見。
小時候很害怕父母爭吵,從我記事起,爸媽基本就是天天小吵不斷,動不動就說我們離婚你跟誰,我就記得我很生氣,我說我跟奶奶,你倆我誰都不要,現在他們60多歲了,每天還是吵吵吵,我對爭吵的恐懼感也依然存在,不過現在我選擇開始去接納他們,接納他們本來的樣子,能這么吵一輩子不分開,也是挺有本事的不是嗎?這就是他們之間的相處之道,他們有他們的活法,我可以選擇我的,而正是看到他們的模式,我才會知道,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說愛的地方,才會更加珍惜。
說了這么多,其實說到底就是你是否全盤接的住各種情緒,好的情緒當然美好,多多益善,但恐懼、焦慮、憂傷的情緒也是正常存在的,因為有了它們,才會讓你知道什么是重要的,因為有了恐懼你才會過馬路小心;因為有了焦慮,你才會知道未來抓不住,過去就讓它過去,唯有當下;因為有了憂傷,你才知道你很重視一些人和一些事。這些沒什么不好,情緒來了,跟它說聲hi,你來了,情緒走了,跟它揮揮手告別,接納孩子前,先接納自己,接納自己也是那個樣子,你會看到孩子其實就是小小的你,他給了你一個機會再成長一遍。
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
最后引下這位媽媽的文字
當父母不急著把孩子從負面情緒中拉出來時,孩子的自我情緒調節功能會正常啟動。
這個時刻雖然痛苦,卻是孩子體驗真實的挫折感,接觸真實的世界,鍛煉從挫折中恢復的能力的重要過程。
如果媽媽沒有Hold住,緊張焦慮地來斬斷孩子的情緒,孩子也會不自覺地認為自己不應該生氣,不應該傷心。
他會想:媽媽不喜歡我的這一部分,這一定是錯的,很嚴重。久而久之,他就會建立起這樣的回路:壞情緒=危險的羞恥的東西→要趕緊擺脫→用各種手段去壓抑、轉移。
最后就是在壞情緒上附加了一層“我很差勁”的壓力,讓人不但不敢坦然接受情緒,反倒增加了要應對的痛苦。
更嚴重的是,孩子可能會為了不被媽媽拋棄,自己默默吞下流動在身體里的難過、壓抑、悲傷的真實情緒,用假性堅強,來換取媽媽對自己的愛。(看到這,仿佛看到了自己)
但大度和堅強不是忍出來的,只有一個充分憤怒過、痛哭過的孩子,才會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和負面情緒相處,獲取真正強大的內心。
積木城堡垮掉那一刻對孩子的沖擊,或許不亞于成人失戀的痛苦,我們又怎能感同身受他們脆弱哭泣、發脾氣扔東西背后的無助?
情緒就像是人的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哪怕是負面情緒,也應該被看到,被允許,被尊重。
我們不應該嫌棄孩子的負面情緒,驅趕它,強扭它,只能引導孩子、示范如何更好的管理自己的私有財產。
我們也不需要扮演一個壓抑自己情緒的慈母,只要是當媽,就一定會有抓狂,會有小崩潰,不要怕孩子看到而壞了“好媽媽”形象,但要記得不要發泄到孩子身上。
當孩子一千次的目睹你被情緒打倒在地,然后再站起來,這也是一次次的情緒管理真人秀啊。
孩子會明白,情緒來則來,沒什么了不起,經歷它、應對它就是了,他也會從你那兒學會什么是不傷人不傷己的情緒處理方式。
雖然這并不容易,但值得我們全力以赴。
犧牲的母親很多見,輕松的母親不多見。
如果媽媽不放松,被“賢妻良母”的幻象捆綁,脫不掉這身由愧疚感、無能感、厭惡感所織就的束身衣,那娃就忠實的陪伴著媽的這一臉緊張。
如果母親換了一張愉悅、放松、無懼的臉,孩子會不會活得更灑脫呢?
和孩子一起去學習,接納真實情緒并恢復快樂的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