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小區里散步,遇到兩個很小的還沒上幼兒園的小朋友,一人一部手機,玩得很嫻熟也很投入。
正巧一個鄰居小姐妹問我,要不要給還沒上小學的孩子報個補習班?因為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呀!要不要再給孩子買一套別人推薦的能夠開發智力的軟件?據說這套價格不菲的軟件可以讓孩子提高專注力。我該怎樣回答她呢?
無論是補習班,還是軟件經銷商,首先都是抱著盈利為目的。當然這些外部條件,如果運用得當,對于提高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應該還是有好處的。可問題的關鍵在于,家長覺得花了錢就是為孩子提供了最優越的條件,至于這些東西如何正確地發揮效用,并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之內。
每次見到她娘倆,她的小女兒也總是抱著手機,從來都是機不離手。媽媽說,“我養孩子沒有耐心,孩子又特別纏人,還不如她看她的手機,我們各自安心。”
孩子在小小的年紀“纏人”是理所應當的,因為他渴望父母的陪伴,渴望得到父母給他的關愛。換個角度想,孩子的這份“纏人”是否也在表達一種不滿,一種父母對他的漠視和不關注。手機成了看孩子的一個保姆,看似現在的各自安好,將來又會是怎樣一個局面呢?
再過10年,這個小姑娘就會長到我現在學生們的年齡,我們不妨替這對母女穿越一下。面對女兒并不理想的成績,我想她的媽媽會理直氣壯的說,“當初我花了那么多錢給你買開發智力的軟件,這些年還給你報了這么多補習班,我們做父母的該盡的心都盡了,你不好好學我們也沒辦法!”
女兒會怎么想呢?父母總是拿投入到孩子身上的金錢來讓孩子心存愧疚,也許連孩子自己都不知道,到底錯在哪里。只是簡單的歸咎到自己不夠努力,不求上進。
在我們的社會中有這樣一種觀念:“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根據這種觀念,只要你有什么事沒有做成,就說明:你還不夠努力。這似乎可以解釋很多孩子成績不理想的原因,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自驅型成長》一書中說:人與人之間從天生的才能大小到大腦運作水平的高低都有著天差地別的差異,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認知,加工速度,記憶能力和壓力耐受性。你在全力以赴之后還是沒有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是完全可能的。真正的重點問題是,你會如何面對與處理這些挫折?你認為能用挫折來評判你的價值嗎?你有沒有另辟蹊徑來解決問題?你是否能夠坦然接受挫折,索性再換個目標?
所有這些關鍵的問題需要父母陪伴孩子一路走來,一路成長。不要以為優秀的孩子天生優秀,那是父母花費了大量心血,傾注全力來幫助孩子、成就孩子的。
我們不說名人,只說身邊的例子。家長會時曉雅媽媽說她和女兒一起攻克難題,大家是否有所觸動?宇宸媽媽每個周末都陪伴兒子一起體育鍛煉,大家是否有所啟發?鈺鑫媽媽說應該下狠心沒收孩子的手機,大家是否真正落實到位?
努力當好孩子的顧問,不要當孩子的老板。
金錢能夠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大問題,難的是那些金錢解決不了的問題,比如陪伴,比如理解。
愿鄰居家的這位小姐妹可以做一個合格的媽媽,陪伴孩子共同成長。愿這個小姑娘有一個幸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