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滿園的扁豆燉排骨。(圖片來自網絡)
北京新源里的福滿園以老北京家常菜為特色,是在北京生活了5年,我唯一去吃的北京菜餐館。餐館面積不大,傳統裝修大紅招牌,一到飯點兒,門口站滿了等位的人。紅燒帶魚、扁豆燉排骨、干炸丸子、酸辣土豆絲、老媽茄子、肉末粉絲小白菜幾乎每桌必點。有人告訴我,想知道什么是北京菜,點上面這幾道基本上就能搞明白。
點了這幾道,幾筷子下去,大致對北京菜有了初步認識。后來遇到一個北京人,問他,你們北京菜是不是顏色重,醬油多,油大,味咸且鮮?他嫌棄我描繪地過于簡單粗暴,極其不爽地瞪了我一眼。
對于大多數被川菜“百菜百味”調教過的自負而狂妄的四川舌頭,的確很難理解以魯菜為基礎演變而成的北京菜的魅力所在。魯菜擅長咸鮮,口味講究平衡,所謂五味不出頭,每一種味道之間沒有一個敢冒出來炫耀的,不像一提到川菜即想起花椒的刺激,一說起上海菜就生出糖的甜膩。
幾乎所有的北方菜都是在魯菜的烹飪基礎上加加減減自成一體。因地域之差水土不同,口味也有些區別,比如以天津菜為特色的“津魯”,口味就較“京魯”更甜,而“京魯”則保持了魯菜的咸鮮。
扁豆燉排骨的食材。
菜品整體色澤不夠鮮亮,也是魯菜的一大特點。這是因為用醬油比較多的緣故,比如上述提到的扁豆燉排骨,原本質嫩青翠的扁豆經醬油和長時間的燉煮后干癟失色,呈現出一幅臊眉搭眼的樣子。這刷新了南方人對烹飪蔬菜的認識,在南方人眼里,烹飪綠色蔬菜應保留食材的青翠和爽口,但這道菜如果保留了扁豆的爽口,它將不是北京人的扁豆燉排骨,甚至不是所有人認可的扁豆燉排骨,北京人的扁豆燉排骨就是要看起來暗淡無光軟軟塌塌,吃起來肉香包裹菜香入味送飯。
右耳的扁豆燉排骨或許不是北京人的那一口。
不好看的北京家常菜并不影響北京人對它的熱愛,一個人注定將追隨自己最初的口味而去。與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一樣,那些能做出與家里老媽菜相似口味的飯館,才是自己的最初味道,對此北京人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在這個不斷被搞大的城市,要找到一家這樣的飯館對外地人來說并不容易,就算是本地人,也為此傷透腦筋,京城美食家霍爺就是其中一位。霍爺本名霍權,熱愛美食,創立的“盛宴雅集”吸引了一群同好,霍爺不把自己叫美食家,“我就是一個玩兒吃的”,他說。
“玩兒吃的”霍爺吃過天下無數珍饈美饌,最喜歡的還是家常菜。在霍爺看來,北京家常菜館必須是由北京人經營,北京人掌勺做給北京人吃的餐館。這樣的餐館大多藏在各條胡同里,有些甚至隱在大胡同里的小胡同,小胡同里的小小胡同里。飯館幾乎見不到外地人的蹤影,食客都是街坊鄰居,店家也是幾代人經營,收賬、掌勺、跑堂的都是親戚。
這樣的飯館曾經隨處可見。這里說的曾經,是城市拆遷,大量胡同消失之前。隨著胡同被拆解,平房變高樓,本地人搬遷到城外,符合霍爺心目中老北京家常菜館條件的餐館越來越少,有時候意外發現一家,就頻繁光顧,因為不知道哪天也關張了。
去年霍爺時常光顧的一家店就經歷了這樣的無奈。那家店開在虎坊橋,沒有店名,吸引霍爺推門而入的,是它類似大酒缸特色的氣質。老北京的酒樓有飯莊、飯鋪、二葷鋪、大酒缸等。大酒缸雖稱為大,其實都不大,一間小屋,一個柜臺,沒有桌椅,幾個賣酒的大缸扣在地上,酒缸蓋往上一鋪當桌子用。柜臺里除了酒,只有花生米、蠶豆等三四樣下酒菜,客人來了站著吃喝。
小店無名,讓霍爺每次跟人提及時頗為不便,后來索性自己為其命名為“虎坊橋肉餅店”,因為店里每日固定供應的菜包括:肉餅、粥、面條、醬肘子和米粉肉。除此之外,老板看人下菜。
如何看人,又如何下菜?通常客人進來,老板見你點遍他報給你的固定菜式,逐一下肚后還意猶未盡,就會走你跟前,輕描淡寫地說一句:“今兒有條水庫魚燉得稀爛”,或者“今兒的醬小雞不錯”。這只雞和那條魚都不會事先報給你聽,一位在此吃了兩年午飯的白領就固執地認為這家店只賣粥和肉餅。
去年五月小店租約到期,房東要漲價,漲價后的房租讓只有四張桌子、小本經營的老板無力承擔,最后不得不關門易主。同一年,方磚廠胡同的雙盛永清真小吃店也經歷了類似的命運。這家店的炸糖餅是霍爺吃過的北京城里最好吃的。
已經消失的雙盛永。(圖片來自網絡)
炸糖餅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點之一。將面粉摻入溫水加小蘇打發酵,紅糖和面粉攪拌成餡,取適量發酵好的面團按成兩寸左右的圓皮,放上紅糖餡包好,略微按扁,再用搟面杖橫豎各搟一下,搟成圓餅后劃三刀,避免高溫油炸時爆裂。面餅下到油鍋中,用炸貨筷不斷挑撥,中間部分慢慢凹陷,最后面餅鼓起如鍋蓋即可出鍋。
炸糖餅曾經叫做糖鼓蓋。(圖片來自網絡)
炸糖餅最初的名字叫糖鼓蓋,因鼓起如蓋而得名,雙盛永的金老爺子是現今為數不多能炸出如蓋油餅的人。金老爺子的手藝從父親那里繼承而來,他炸出的油餅不僅符合傳統的糖鼓蓋,餡料也與別家不同,棄用紅糖,改成麥芽糖和桂花。
金老爺子今年六十有余,幾十年如一日每天三點起床和面、打豆漿等待第一位客人上門。讓他最苦惱的是自己體力下降難以支撐小吃店的生意,而一手技藝又無后人傳承。大量的年輕人毫無意愿選擇一輩子守著一口油鍋起早貪黑的人生,包括他自己的女兒。
老輩人數十年起早貪黑炸油餅。(圖片來自網絡)
一手絕活面臨即將失傳的命運,與金老爺子的手藝一起消失的還有他家代代相傳辛苦經營的雙盛永。去年春節后的一個清晨,霍爺如往常一樣去到方磚廠胡同吃早點,發現這家他經常光顧的小吃店大門緊閉。過幾天再去,里面的東西搬空了;再去,小吃店拆了;再去,翻建了;再去,改咖啡館了。一個嶄新的店名在烈日下熠熠生輝,來往路人回頭打量,不久之后,誰還能記得這里曾經是一間兩代人經營過的炸貨店?又有誰知道,多少北京人是吃著金家人炸出的糖鼓蓋從清晨的胡同里走出去的呢?
右耳菜譜
扁豆燉排骨
食材
豬肋排
四季豆
大蒜頭
調料
生姜
冰糖
老抽
八角
料酒
做法
冷鍋熱油,油溫七成左右放入冰糖,小火炒到冰糖溶化。
倒入肋排,大火爆炒兩三分鐘,待表面水分略干,放入生姜和八角炒出香味后,依次下料酒去腥,老抽上色。
加入適量清水,以漫過全部肋排略高出一兩公分為宜。
大火煮開,改小火燉30分鐘。
同時將四季豆和大蒜入鍋,煮至四季豆入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