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從一幅畫面展開:
鏡頭一:陳獨秀決定擔任北大文科學長
漫天飛舞的雪花中,蔡元培(孑民)先生,此刻他已是北大新任校長,坐在門外等陳獨秀起床,真是求賢若渴。三顧茅廬終于征得陳獨秀的同意加入北大任文科學長。兩人就這樣站著、望著,彼此笑得那么真切。陳獨秀深深鞠躬,兩人又彼此鞠躬,這一拜,感人心,蔡公激動得就要哭了。這一拜,讓我們似乎看到了北大嶄新的未來。
故事中一直提到的《新青年》帶給中國人賽先生和德先生?指什么呢?女兒說就是科學與民主。我覺得對但不清晰,于是又查閱了資料:
1919年1月15日,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本志罪案簽辯書》,大力提倡“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他指出,擁護“德先生”,必須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擁護“賽先生”,必須反舊藝術、舊宗教。他強調,只有擁護“德先生”、“賽先生”,才能救中國。
在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熱血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兩大旗幟,向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思想猛烈開火,并由此走向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現在北大校園里還有德先生和賽先生的雕塑。就是當時歷史背景下的產物。
蔡公誠心,感動!!
鏡頭二:陳獨秀決定把《新青年》搬到北京
陳獨秀來到北京《甲寅日刊》編輯部,看到行嚴先生的提筆。而易白沙和陳獨秀仍在上海弄堂辦《新青年》。陳獨秀與李大釗(守常)緊緊擁抱。一件大衣見真情,兩份報紙一南一北,因此李大釗建議不如雙劍合璧,兩份雜志,兩顆赤子心,從此相互呼應,為啟蒙民眾思想做出了貢獻。
陳獨秀與李大釗和長辛店工人等一起包餃子。談到文化運動,工人階層也能看懂白話文,陳獨秀想把《新青年》搬到北京的心思被汪孟鄒(國家圖書館館長)看透,兩人達成共識。從這里便看出了陳獨秀在以后與公農合作發展的兆頭。
鏡頭三:北大要成為群賢畢至的文化舞臺
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引起辜鴻銘教授一派的反對和爭議。但新青年派要打倒模仿經典,六朝駢文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思想。蔡元培上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的情節,我看到了所有人都如此尊重,傳統文化應該繼承和發揚。
陳獨秀當北大文科學長的事受到傳統學派的質疑。蔡公主持的第一次議題:改革北大教學工作。蔡元培感嘆改革艱難,多年后終于可以開始踐行。但是改革的條件是團結。第一步是成立評議會,吸納評議員,吸納優秀人才。而這也成為陳獨秀主要的工作,他要盡快拿出具體方案。
會后,陳獨秀主動邀辜鴻銘教授“切磋”,并允許其他人列場,被蔡公阻止。蔡公與陳獨秀分析:文化是政治的先導。陳獨秀的觀點是:以文化決裂為基礎。蔡公反對陳獨秀的觀點,提出了允許百家爭鳴,新文化運動人要自信,新文化要經受得住封建思想的踐踏和考驗。并舉例說明辜鴻銘揭露批判西洋文化這一做法值得稱贊,還有籌安六君子寫信給蔡公,駁斥胡適,希望來北大任教。蔡公的夢想是讓北大成為群賢畢至的文化大舞臺。
蔡公匠心,佩服至極!!
鏡頭四:第一次談師生平等
陳獨秀發表演講,提倡建設通俗文學,氣走了傳統學派。北大教授黃侃課堂上攻擊新青年、新文化。對于胡適的詩歌刊登于《新青年》,評價為如茅棚蚊蠅,痛批白話文,直到屁臭為止。僅有兩位學生,就是郭心剛 和鄧中夏站出來反對。黃侃的觀點是詩的精髓是雅,白話文為俗。詩與文不同,師道尊嚴就是真理。兩位學生認為詩可以是雅俗共賞,因此以頂撞老師被趕出了教室。
這件事被黃侃鬧到了評議會,舊思想認為學生完全不可駁斥老師,只講規矩沒有平等和民主。
評議會上開除的聲音很強烈,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觀點:學術自由范疇的交流與辱罵教授的觀念區分。
這件事緣起于《新青年》和白話文,陳獨秀選擇了自認他者的奇葩觀點:白話文就是大傻子,所以不發表意見。錢玄同(黃季軍)站出來批判,兩派文化各執一詞,言語激烈。
蔡公強調了北大是平等的,科學民主的,有問題可以公開討論。
蔡公平等,前瞻!!
鏡頭五:君曼來北京
1917年春北京,此時已是三個月后,君曼來到北京,一家人相聚了。
君曼向陳獨秀說起兩個兒子的近況,延年和喬年還在上海《新青年》當編務,上學和生活也都安頓好了。但是思想上卻與(? )走得近,陳獨秀決定寫信提醒延年。
這時,李大釗和心剛、白蘭等送來梳妝臺,李大釗佩服君曼的才情。李大釗首次談起妻子,妻子雖是娃娃親且大自己六歲,但關系很好,有兩個孩子。
鏡頭六:毛澤東開啟體育研究的先河
毛澤東見到易白沙,對陳獨秀的《敬告青年》,提出增加一條“健壯的,而非體弱的”,表明一定要讓中國甩掉東亞病夫的帽子,并帶來了有關體育研究的文章請易先生指正,易先生大加贊賞,并建議發給陳獨秀。毛澤東拒絕了推薦信,有志氣!
北京箭桿胡同,陳獨秀正與錢玄同(潛德)在討論毛澤東的文章,潛德認為本刊都是名人的作品,毛澤東無名氣建議下期刊發。陳獨秀卻認為這是體育研究的開篇,要馬上刊發。此時毛澤東的筆名是二十八畫生。
鏡頭七:德才兼備,不拘一格降人才!
陳獨秀宣布北大聘任人才的條件,建議多關注中青年人才,其次就是三方面:國際有影響的、國外留學學成或嶄露頭角的、確實有才的。然后是請評議員評議。潛德說一是重德,意指袁世凱的保皇黨。這一言論引發保皇黨的反駁。蔡公否定保皇黨非無德。激烈的辯論開始了,陳獨秀的觀點不是推翻孔孟之道,而是要破除封建禮教。
因此定論為,學術水平不是唯一標準,師德才是聘任標準。
蔡公說得更好:聘任的原則是德才兼備,其次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蔡公高明,惜才!!
鏡頭七:喝人血的時代
陳獨秀的心思一直都在如何發掘人才上,錢玄同(得潛)推薦了周樹人和周作人。
菜市場的行刑場,刀落血濺,幾位婦女竟然每人盛著一碗鮮血,邊走邊激動地喊:“兒子有救了,兒子有救了!”這一幕道出了此刻的中國及國民生活在一種麻木的、困苦的社會中。怎不讓人心痛和失望!我們華夏幾千年的歷史繁華竟然變成了這樣的悲慘境遇。
錢玄同邀請魯迅為《新青年》寫稿喚醒民眾,此時的魯迅很消極,認為國家是一座鐵屋,民眾都沉睡不醒,僅憑幾位清醒的人士有何作用?但是錢玄同以《新青年》雜志和請喝酒努力說服魯迅。
鏡頭八:《甲寅日報》被查抄
問題一:《甲寅日報》被查抄,繼續辦還是停刊?危急關頭,陳獨秀聘請幾位加入北大,《新青年》編輯部。
問題二:李大釗的安全問題?
李大釗準備做譚嗣同犧牲自己,并建議陳獨秀準備戰斗,但是陳獨秀仍堅持救國必須救思想,喚醒國民,提升國民素質。兩個人第一次為國家命運發生爭執,但相互的關懷和憂國憂民的心情卻溢滿屏幕。《新青年》與《甲寅日報》相互呼應,為提升國民素質做出了很大貢獻。
陳獨秀找到蔡公著急確認幾件事:北大聘請胡適、周樹人的事,希望幾位青年能都參與到《新青年》,需蔡公做決斷。《新青年》是否作為北大刊物做宣傳呢?原因是一是時局不穩,二是缺人手。蔡公仍以以上兩條理由,建議《新青年》不要以北大為名更好。
蔡公決斷,厲害!
鏡頭九:張勛復辟清朝的荒唐夢
1917年6月,袁世凱稱帝的荒唐事件剛結束,張勛喪心病狂,又率五千辮子軍又進城要復辟清朝。此時,一位盲人帶領小女孩正在街頭賣藝拉二胡,部隊高舉火把嚇得小女孩一臉驚恐的樣子,老百姓的生活又被打亂了。所有人又緊張又慌亂,更多的是心痛擔憂。李大釗也上了黑名單,當晚,他寫下了的《復辟變后寄友人》
英雄淘盡大江流,歌舞依然上畫樓。
一代聲華空醉夢,十年潦倒剩窮愁。
竹簾半卷江天雨,蕉扇初迎海外秋。
憶到萬山無語處,只應共泛五湖舟。
此時,紫禁城內,張勛(帥)向愛新覺羅溥儀反應共和不合民情的情況,請求復國,并請職位:直隸總督。真是不要臉!!看到此處我氣憤得咬牙切齒,又看到一群小人的可恥嘴臉。清朝就這樣在一群人為了自己的私欲下,又有模有樣地“活”過來了。辮子續上了,旗頭戴上了,請安問好又開始了……大街上真的不倫不類,新舊兩派思想和文化大吵大鬧,看到此時的中國,真的好心痛?
鏡頭十:李大釗站出來
而就在此時,就在這風口浪尖上,李大釗勇敢無畏地站出來,在街頭宣講袁世凱與辮子軍對國家的蹂躪,呼喚民眾一定要覺醒,國家一定要共和。
我內心激動澎湃,嘴里不由地念念有詞:
站出來,
才能站起來!
這就是英雄!
這就是民族英雄!
英雄是不顧個人生死的!
“大義”二字就是這樣詮釋的!
致敬!
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