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善良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心地純潔,純真溫厚,沒有惡意,和善,心地好。亦指和善而不懷惡意的人。
? ? 一個人做任何事情的出發點是好的有益社會,稱“善良”,而其中的過程需要三思,與淵博的知識匹配以及靈活運用,結合實際的做法才實用又有效,如與智慧組合在一起更完美,叫作“善良又智慧”。
? ? 善良本身就是一種情感,而這種情感是“好”的,“舒適”的,因此屬于一種美感。
? ? ? 一個人只要有善心,就會變得有修養,有品位,他(她)會魅力一生的。
? ? ? 內心善良的人往往具有共情能力,即可以充分考慮對方所處環境下的感受。
? ? 共情能力更像是一種換位思考能力。
? ? ? 理論上說了這么多,到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擁抱善良,通過我們自己的善良之舉能給社會帶來什么影響,能給和我們在一起工作、生活甚至所到之處的陌生人帶來怎樣的方便、安全,舒服的人生體驗。
? ? ? 上面說到共情,那就是要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做自己認為合理的,無傷害的事情。
? ? ? 比如,有的地方地震了,有的地方水災了,我們可以捐錢,捐物給災區人民。幫助他們度過難關。這叫善良。
? ? ? 有的貧困學生父母在黃土地上刨食吃,傾其所有也交不起學費,許多企業、單位、個人掏錢資助他們完成學業。那么這些人屬于善心善舉。
? ? ? 記得有的人他們更在乎孩子們的感受,他們并不希望那些孩子在大庭廣眾面前表決心,甚至對“施善者”千恩萬謝,卑躬屈膝,尊嚴全無,有沒有想過孩子們的感受,那幾乎是因為窮困潦倒,把自卑的根扎在了心底,比窮更能剝奪孩子們僅有的年少快樂。能想到這一層的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智者,這種善良叫共情。
? ? ? 有的飲食攤主看到有饑餓之極卻又有囊中羞澀,需要幫助的人,并不是直接給口吃的打發走人,而是讓他們幫著擺擺桌子掃掃地,以勞動報酬的形式換得飯菜,讓果腹者感到是勞動所得,而不至于是乞討。讓被幫助者得到心理上的撫慰。
? ? ? 他們的給予并不等價,但可以在不露聲色中用善良和智慧完成了一次善舉。
? ? ? 我還想到了最近的一件事,就是曾經工作在一起的老領導因病去世,知道的人通過網絡懷念或者方便去送最后一程的各自視情況而定,本想把這個消息告訴安居在另一座城市的故者朋友,(同樣高齡),忽然就多想了一點點,即刻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他們也屬于年高齡,當聽到這些消息,除了傷心,還會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會不會帶來恐懼悲情。在這件事情上我也選擇了善良。對異地老人封鎖了消息。
? ? ? 還有每年中考、高考完畢,互問或者無意中打聽孩子們的情況,會不會讓孩子和家長敏感,而且在不知情的時候,隨意宣傳誰誰考的好,考出了什么成績,考上了什么中學、大學,無疑讓家長和學生本人遭遇心理壓力,或因攀比帶來力所不能的不快。
? ? ? 那天看到朋友整理家里存物,看樣子她是進行了斷舍離清理,扔出不少還可以穿,但一年又穿不了幾次的衣服,我問他為什么不打電話給認識的那個拾荒人,她說,那樣人家還的千恩萬謝的,不如放到垃圾桶里,撿去的人自然有用,還不必當面感謝你,這算不算善良且智慧的人。我認為算。
? ? ? 還有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細節也能體現出善良本質,對熟悉的人的囧事,不揭短,不說透,算不算善良,也應該算。給當事人恰當的留足面子也屬于善良。
? ? ? 如此等等,我們在生活工作中能施予善良的地方很多,只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道理,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善良和智慧,也說不定別人的善良和智慧也正在幫助自己。當互惠成為一種習慣,我們豈不是更感到溫暖。記得有句歌詞:假如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