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已經持續6個月保持在盈利狀態,雙十一促銷期間更是拿出了1271億的成績,我們看到了京東的快速增長。從剛剛發布的Q3季度財報來看,京東凈收入為8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9.2%;凈利潤2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59%;年度活躍擁戶達2.663億,同比增長34%。而京東在Q3季度的表現已經超出了各方的預期,財報發布后股價增長約7%,華爾街一片叫好。那么,在如此高能的表現下,京東與阿里還有多少差距呢?在這背后真的是一片繁榮嗎?
對于京東來說,連續的虧損使得其近年來飽受詬病,值得慶幸的是劉強東并沒有受到外界太大的影響,反而利用其在多方面的優勢繼續發展,終于在剝離物流和金融體系后,電商業務走上了正軌。持續增長的背后,在新零售、高端產品上的布局得到了很好的回報,加上沃爾瑪、一號店、騰訊的支持,京東與阿里的差距也在逐漸縮短。未來的京東還將發力人工智能與無人機,以圖占據下一個風口。
剝離物流和金融業務明智嗎?
說實話,京東的物流業務和金融業務都是賠錢的,但卻又是具有巨大潛力的兩個業態。一個是對比順豐,一個是對比螞蟻金服。京東能做到二者兼具實屬不易,足以體現其在戰略意義上的價值。
自營物流是京東一開始就在做的,早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在全國建立了幾個大型的倉庫,可以保證自營商家的產品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貨物運送到用戶的所在地進行配送。如果你在京東有過購物體驗,那么一定體驗過京東自營物流和非自營物流在運輸時間上的巨大差異。所以,一般購買較為緊急的商品時,如果商家沒有順豐發貨,最優的選擇就是選擇京東。
而京東的金融業務是近幾年才開始發展起來的,對比螞蟻金服不僅是體量上的差距,在運作模式上也不同。京東金融主要業務是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眾籌、財富管理、保險、支付、證券等,與支付寶、微信支付不同的是京東金融不涉及外部的支付,僅僅是用于平臺內部的消費。其之所以能保持高速的發展,一個是有京東品牌的信用背書,一個是市場用戶的需求更旺盛了。
將這兩個業務剝離出來后,其營收數據便不會再體現在京東的財報中。這兩個業務雖然商業價值很高,但是并未實現規模性盈利,反而長期的資源投入還會拖累財報。而在他們從幕后走到前臺之后,二者在資本運作、業務發展上將會更加開放,不會受到來自于京東平臺的約束。對于劉強東來說,雖然這兩個業務開放了,依然是京東的重點業務,價值度不會改變。
京東Q3財報背后隱藏的信息
雖然京東2017年Q3季度財報表現很強勢,但是我們卻看到了在這背后隱藏的GMV增速下降,此外,營收增幅也首次降到了41%以下,這并不是一個好現象。
從2015年Q1季度開始計算,京東的GMV增速一直都在下降,如今的32%已經是歷史最低。而京東的活躍用戶的增長卻在34%,也就是說增長的活躍用戶已經無法滿足平臺的訂單增長率,用戶并不愿意在京東進行購物。
根據上一財年披露的信息,阿里的GMV為15650億,京東為6582億,京東的體量對比天貓有很大的差距。而在天貓還保持近49%的GMV增長的同時,京東卻出現了早衰,那么,在今后的市場競爭中京東還能和阿里抗衡嗎?
在市場份額、增速上雙雙呈現下滑趨勢的京東,面臨的是現有業態增長乏力,新發力的服飾、快消品等領域又沒有能快速發展起來的困境。再加上雙十一的“二選一”政策使得大量品牌廠家逃離京東,這對于本就表現不佳的京東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京東的問題出在哪?
這與京東的運營模式有很大的關聯度,尤其是“自營+物流”的模式將消耗平臺巨大的資源,同時還要把平臺和商家放在競爭線上,分食商家的利益。而阿里則是單純的只做平臺,利潤全部來自于商家,是一個服務于商家企業的服務型平臺。在體量上差距太大的情況下,二者的盈利能力的高低也就體現出來了。
從京東的發展歷史來看,今年突然的盈利是有前提的:將物流和金融這兩個燒錢的業務剝離出去。這一做法雖然保證了凈利潤,但是在增長速度上卻出現了明顯的下滑。
京東做的是渠道和現金流的業務,其增速主要來自于商家的運營效率的提升,當這個效率提升到臨界點時,京東的平臺增速自然就會受限。要想繼續保持高增長就要持續燒錢,越是燒錢、越是接近臨界點,平臺效率就越是難以高速增長,這樣就會陷入惡性循環中去。
但是運營模式決定京東不可能再轉向平臺型模式,那么,要想擺脫困境就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在主營的3C數碼業態表現不佳,快消品、服飾類業態又遲遲未有起色的現在,京東需要尋找新的業態來滿足用戶,以盡快提升市場占有率。同時,結合新技術、新模式來打破運營瓶頸。
未來的規劃,新零售與人工智能
其實在三年前京東就已經意識到線上線下的結合是未來的趨勢,所以,劉強東提出了“無界零售”,很直接的說,就是要實現供應鏈一體化,品牌一體化,價格一體化,服務一體化。這里的一體化是指將所有的渠道統一進行規劃和管理,做到線上線下的統一,是為未來的數據化、智能化所服務的。從消費者在購物時間、購物場景的升級,到企業在供應鏈、營銷上的提升,借助于新模式和新技術,京東的核心就是要做到以更高的效率來完成更多的訂單,提升平臺價值。
要說到合作伙伴,騰訊絕對是京東最強有力和盟友,二者的交易系統已經打通,用戶可以在騰訊系平臺上直接進行購物,這樣騰訊成規模的流量就能很好的轉化為商業價值。以“微信支付+“為基礎,將“平臺、系統、服務”系于一體化,再通過京東布局的線下無人店鋪,將線上與線下打通,但不局限于線上線下,還要將各個渠道、實體之間串聯起來。
而對于京東來說,未來在人工智能技術上的投入也是必然的,和聯想在AI和大數據上的合作已經開始。基于人工智能技術,首先要大力發展的就是物流業務,明年底將京東將要建成首個無人倉庫,沒有工作人員,完全是由機器人去完成。此外,配送員也采會采用機器人或者無人機,這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運作成本。而且京東早前和陜西、四川簽訂了無人配送協議,未來將會在四川建立數十家無人配送機場,建成后可實現在24小時之內將四川的優質商品運送至全國各地。一旦試點成功,便可以迅速推廣到其他城市。
不同于阿里,京東的各個板塊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自營的物流系統、金融系統以及電商系統可以很好的實現互補,促進信息流、資金流和用戶流的流通,未來缺的不是資金,而是時間。只要有充足的時間,“無界零售”不只是想想而已。
筆者認為京東目前的盈利能力也僅僅是暫時的,如果市場份額一再被阿里擠壓,那么其即便是有更高效的運營體系也無濟于事。在發展新零售、人工智能的同時,確保盈利的狀態下,提升GMV、挖掘新的增長點才是總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