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菲比Woo
國慶期間,我在某在線學習平臺上領取了新人十天體驗包,免費聽了幾場今年優質付費課程的分享。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沒掏錢的緣故,前幾門課程我都聽得走馬觀花、心猿意馬,畢竟雞湯喝多了,聞個味兒也知道下的什么料。但到了文叨叨的課程,我卻突然提起了精神,意猶未盡地反復聽了三遍。
這次分享的主題叫《離開了百度,裸辭讓我看到另一個真實的自己》。分享者文叨叨大學畢業以后,先是到傳統的圖書出版行業工作了5年,做到總編輯的高位以后,她毅然跳槽去了百度,轉行做了3年的產品經理。就在去年,31歲的文叨叨突然從百度辭職,放棄穩定的高薪回家做起了自由職業者。
1 ?有沒有一個瞬間,你突然就感到了疲憊
我對裸辭不感興趣,我對自由職業有點興趣,而我對已經31歲的文叨叨為什么有勇氣做自由職業特別感興趣。
有人在直播間提問:“文叨叨你為什么有膽放棄固定的工作?”
文叨叨認真思考后回答說:“我永遠對自己和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不想30歲就死了,70歲才埋。”
持續8年,對每一件事情都極致認真努力。在經歷過許多事情以后,依舊是一個上班族的狀態,每天朝九晚五擠地鐵。尤其是在北京這樣激烈的職場環境里,某一瞬間,人突然就感到了疲憊。
相信這是許多哪怕只工作了三五年的人也都會有的感受。
圖片來源網絡
文叨叨在百度的大boss是一個職場新媽媽,因為互聯網公司加班極多,每天八九點下班回到家,寶寶已經睡了。大boss常常抱怨,工作太忙,缺席了寶寶的童年。
文叨叨想,如果自己很努力的話,兩三年以后可能就會是她那種狀態,不管是從職位還是生活上。雖然很向往大boss的工作能力,但是自己真的想過那樣的生活嗎?
在職場上找到了一個“模板”,幾乎可以預見自己繼續走下去會是什么樣的狀態,文叨叨問自己:“31歲了,時不我待,我到底想活成誰?”大boss的狀態,好像根本不是她接下來幾年想要奮斗成為的模樣。
其實我們每一個埋頭于工作的人,抬頭都能預見自己未來什么樣。如果未來那個你是現在的你所向往的,那么你很幸運。可是大多數人并不是那么幸運,而大多數人中的大多數會選擇性逃避地再次埋下頭,放棄掙扎,假裝什么也沒有看見。
2 ??“每天都在學新東西的感覺,讓我鮮活地活著,仿佛回到了20歲。”
我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大約在25歲到30歲這個階段里,大部分人都會開始思考這個哲學問題:“人到底為什么活著?”
也許你會覺得很扯淡,很雞湯,但事實就是,當我們從校園畢業,就像批量養殖的花朵被被移出溫室要獨自去經受社會的嚴寒。我們逐漸開始慌張、醒悟,開始探索個體的價值。未來還有好幾十年呢,要怎么活,這就是現實帶給我們的思考。
經過一兩年斷斷續續的思考,文叨叨得出的結論是:如果大公司的光環不能讓我更快樂、持續的快樂,那么這光環就一文不值。
于是在所有人不理解的目光中,文叨叨居然辭職了,回家做起了自由職業者。
“5年傳統媒體的專業訓練,是我的職業底色;3年頂尖互聯網公司的歷練,是我對自己的新發現。”憑著中文系畢業奠定的良好文字功底,文叨叨通過經營自媒體,付費寫作培訓,職場指導等方式,不斷影響別人,幫助別人,找到了“摸得著的意義感”。
無心插柳,柳已成蔭。在堅持做這些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好像所有的優勢都集合在了一起。經過近100天的摸索,文叨叨走進了知識型網紅的圈子,成為了一名寫作培訓師,她終于過上了自己所追求的不再循環往復、能實現自我意義的生活。
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者文叨叨并不是一個多么響當當的人物,在點進這個分享之前我都沒有聽說過她,她和我們一樣只是個普通人,做著普通人的思考和選擇,可她的故事卻給了我很大的觸動。聽完文叨叨的分享,我并沒有因此獲得裸辭的勇氣,也沒有找到做自由職業者的底氣,但我從她裸辭前的思考中卻汲取到了重新找回野心的豪氣。
3 ?你就是見識的太少,所以才會得過且過
你還記得20歲的自己嗎,像20歲一樣的熱血,離開你多久了呢?
很多人說,25歲以后,好像永遠在做著同樣的事情,見著同樣的人。好像青春定格在了25歲,一夜之間人突然變成熟了,那些肆意大笑、激動人心、永遠都有新鮮事的日子就停留在25歲,往后只剩日復一日的尋常。
25到30歲,是我們精力最旺盛、青春最美好的時候,我們卻做著不喜歡的工作,待在不喜歡的城市,身邊沒有懂我們的人,每天得過且過,在七大姑八大姨的催促下發現都該成家了呢。
這個世界大得超乎想象,有無限種文化和活法真真實實地存在著,可當我們想去遠方看看,想去探索人生的可能的時候,卻被一些世俗的蓋棺定論圈的死死的,然后渾渾噩噩,竟然就要30歲了。
你有沒有覺得,二十幾歲的時間真的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多。
圖片來源網絡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讀了這些年的書,又工作了好幾年,好像一直很忙碌,但要開口描述時,卻想不起來這些時間都是怎么飛速流走的。寫年終總結的時候,你納悶地發現,今年和去年的差別僅僅是又過去了一年。
而你身邊一定有這樣一個人,TA明明和你差不多,沒什么了不起的,甚至不如你,可是TA就是活的越來越好,過著熱氣騰騰的生活。你的心里無比焦慮,你記不起自己是怎么過的,卻記得起TA生活中那些光芒四射的瞬間。
你有沒有覺得,TA是真真實實地過完了二十幾歲這幾年,而你的二十幾歲,讀書是一年,工作是一年,該相親成家了,又是一年,算來算去好像只有三年,你也只完成了3個常規任務而已,再無其他。
你有沒有在心底咆哮過,自己到底為什么會變成今天這個平庸的模樣?!
其實啊,那些循環往復和寡淡無奇,不過是因為你見識的太少罷了。
那些繁華的城市你沒見過,那些絢爛的風景你沒見過,那些斑斕的文化你沒見過,那些奇妙的思想你沒見過。
人生有許多分水嶺,25歲一定是最重要的一個。
你對世界的認知停留在25歲,而你再也沒有想過像20歲的時候一樣去拼搏。可悲的現實是,如果你從25歲就已經開始過著循環往復、停滯不前的生活,那么你就再也沒有機會在30歲、35歲跨越新的臺階,迎來新的生活了。
圖片來源網絡
你的一切被動就在于,當你一直盯著身邊的人,安慰自己大家都是這樣過的時候,你已經失去了熱血和野心,失去了所有的機會和可能性,變得得過且過了。
可你不知道的是,因為你一直是這樣一個人,你只呆在這樣一個小圈子里,圈里的人都和你一樣,但他們并不能代表大家。
那些永遠熱血,永遠野心勃勃的男生女生們,你看不見,你也不知道他們根本不像你這樣活著。
而無可否認的是,機會只眷顧那些永遠熱血,永遠野心勃勃的人。
4 ?你要相信,對生命豐富性的探索遠大過蓋棺定論的完美
當今社會,尤其是女孩,一旦過了25歲,身邊的人會不斷地告訴你,你已經快30歲了,你應該是個什么樣子,你的家庭應該怎么樣,事業應該怎么樣,應該賺多少錢,應該在哪生活,然后到了30歲、40歲又應該是個什么樣子。
二十幾歲,要工作、要賺錢、要買房、要結婚生孩子,這些都需要時間,并且安排的滿滿當當的。好像大家對年輕人的路要怎么走都有一些世俗的蓋棺定論的完美定義,而當你提出打破定論的嘗試的時候,就會被貼上“太幼稚”、“愛折騰”、“不滿足”的標簽。
圖片來源網絡
孫晴悅在新書《二十幾歲,沒有十年》中寫道,24歲的時候她在在中央電視臺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同時也得到了一個去拉丁美洲做駐外記者的機會。身邊很多人都說,你這么做代價太大了,等你三年之后回來,你都二十七八了,三十歲之前結婚生子可算是要完不成了。
“那是我第一次聽說,對于一個24歲的姑娘來說,要去遠方,已經沒有時間了。”
敢不敢出發,敢不敢放棄唾手可得的“安穩”,敢不敢獨自一人去那么遙遠的大陸,敢不敢冒著失戀的風險,用人生最黃金的三年換一個未知的未來?內心有多么向往,這個決定就有多么殘酷。
后來,當晴悅坐著防彈車去貧民窟,獨自住在亞馬孫雨林深處的木屋里,在一場盛大的狂歡節里痛哭,在牙買加混著酒精和荷爾蒙的雷鬼音樂里對自己說生日快樂,她說,“那些美妙的時刻,如同里約熱內盧升騰而起的煙火一樣,照亮了我的二十幾歲。”
圖片來源網絡
其實,與其把大部分人走的路再走一次,真的不如試一試,你自己可以活成什么樣。在二十幾歲里,為那些一直想做的事,那種一直向往的生活,那個一直想成為的人,全力以赴、不計代價熱血一次,年輕的你想一想,好像也沒什么可患得患失的。
當你從一個按部就班、被動的等待者,變成一個積極探索、充滿野心的進擊者,你會發現,原來自己也可以這樣鮮活地活著。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