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制/周愚
文/風勁角弓鳴
(碎言成篇,寡陋淺短,亂彈琴,勿當真)
怎樣才能融到資(融資悖論)?
投資經理人(VC)和出資人(LP),常常思考風口在哪里;創業者常常思考如何另辟蹊徑。
但隨著疫情常態化,蕭條持續深化,過去的理論和實踐,已經解決不了市場的新問題。
市場端卷死你:競品多余的就像,夏天的棉襖、冬天的蒲扇、心涼后的殷勤。對手賠本賺吆喝,低價清倉;
消費端沒利潤:錢難賺花錢就難,省吃儉用很正常,既沒購買力又沒欲,受眾被拼夕夕慣壞,先去種草平臺看口碑,再上電商平臺比價格,最后買了最便宜的。
一、對多數創業者來說,融資就是妄念
A、從投資人角度看
資圈有梗:1、前年投拉面;2、去年投芯片;3、今年投簡歷。如果說當投資經理們,都因為搞不到LP的錢了,換廠打工或開抖音噶韭菜,何況創業者能拿到融資?
沒風口紅利,VC也沒錢,他們也要說服LP,old money都是憑實力起來的,道行個頂個的深(位勢),他們投只投高科技,和帶資源的標的。
B、從創業者角度來看
2021年的融資和創業門檻,就已經高到:多數創業者,既看不懂又跟不上學不會啦,整個市場的邏輯已經發生變化,但多數人還沉浸在過去……
以多數人見識、知識、學識、膽識之低,是做不出小眾品類的,他們注定是只配做無差異化的、面向大眾的、低價的大眾品類。
他們選項目/品,看啥火就覺得啥好,或者看人家銷量多了,跟風復制大家一起卷,低價也賣不過別人。
他們的品類是拍腦袋選的,產品是拍胸脯做的,渠道是拍屁股跑的,沒轉化率,沒客單價,沒流量,沒利潤是常態……
2023年?除了把產品和服務做好,除了產品和服務確實有價值之外,沒有人會因為你的人設感動了他們而買單的。
顧客買不買,取決于你的價值,而不是情懷。畢竟大家賺錢都難,手頭都是相當的緊,有錢得花在刀刃上。
二、要回歸價值本身。怎么才算回歸價值?
A、就產品而言
一是店里的品,要夠多讓顧客有的看;二是功能、材質、造型要夠新奇,讓訪客想收藏店鋪;三是全面升級包裝、背書、沖動閾值。
數量、質量、背書,看上去至少像個品牌的樣子,要不這年頭沒人買(他們賺錢可難了,舍不得買三無貨)
低產是情結和幻覺的雜交品種,而中產以上都偏無情、理性、傲慢。只有夠獵奇、稀缺、小眾、亞文化,才能讓訪客買你、讓投資人看得起你。
B、就品牌而言
品牌的本質:讓受眾不用多想就買你;讓投資者不用多想就投你。
但品牌是銷量的結果,是用廣告長期喂出來的,廣告是對品牌的長期投資,所以做品牌意味著要花錢,不花錢想做品牌那是妄念……
過去品牌的意義:
1、品牌是投資者的標的。但時下別想拿融資了,拿到的概率為0.01%;2、品牌是消費者的社交符號。但今年這些已不重要了,大家都很難,誰敢裝誰被shui。
現在品牌唯一的意義:
品牌是消費者的信任密碼,是消費者購買你而不買競品的理由。尤其新生代不認大牌,更認自己信任的博主種草。他們會自定義品牌,喜歡啥就是潮牌。
也就是說,初創者有品牌難,但得看上去像個品牌,如果競品都像山寨貨,你像品牌貨,顧客就買你。
C、就創業者本身而言
產品有:使用價值,體驗價值,傳播價值。同理,人也一樣:
有錢/有勢/有貌/有核心技術就是使用價值;和你一起玩耍就是體驗價值;人前后說你好就是傳播價值。
創始人的悟性、血性、勤奮、核心競爭力,在今年顯得格外重要,除了你的單兵作戰能力啥都白扯。畢竟,團隊就是放大個人的執行,單兵能小賺,放大才可能大賺。
融資的悖論在于:
1你既沒有資源/平臺價值、又沒有核心技術價值、還沒有過硬產品和服務;
2不是網紅/有潛力的KOL;
3又不是謙謙君子會來事兒;
4又不能為投資經理人(VC)想通進退,使其在出資人(LP)面前有面子;
5又不見面孝敬幾萬紅包;
人家即使愿見你,也一定不會投你……
三、如何融到資?
VC的錢越來越難拿,畢竟他們也得說服LP,沒回報率沒KPI,就拿不到錢。怎么證明投你靠譜,穩賺不賠,讓他更好向LP交代?
1.用銷量證明不行。畢竟銷量=流量×轉化率:
說「流量」今年沒啥紅利,他們要投也投帶資源的;說「轉化率」今年更慘,是購買力與購買欲雙低,他們要投也投能壟斷的,所以都紛紛玩降維打擊,投起了網紅明星周邊……
2.只有投資端好使,畢竟賺錢=吸客×變現:
吸客,常規入口要開,證明你能「守正」,常規打法不輸給其他人;紅利流量更要證明你能「出奇」;并且要會招商,證明你有「外援」。
變現,既要證明短期內能賺小錢,說你的客單價夠高,一單抵得上同行十單,還要證明長期能賺大錢,說你踩上了風口所以紅利。
當吸客和變現環節全跑通了,投資人看你BP沒問題,才有概率冒險投你一把。
(周愚,資深媒體人、知名商評人、財經評論員、專欄作家、策劃人、奢護品牌克蘭杜拉,大中華區合伙人、“周愚”、“周愚pro”專欄主理人、多家媒體及平臺邀約評論人,已發表商業評論千萬字,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