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身出名門,妙筆生花。有時覺得愛玲就像一顆從天空劃過的流星,如空中那般璀璨,而后默然墜落。以她的家世,以她的才情,本該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可世界對她是那樣的眷顧,卻又如此薄情。
她的世界終究還是薄情的吧。母親出走、父母離異,后母進門,中途輟學(xué),那“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誓言也竟是水中月,鏡中花,終與賴雅享受,卻也只不過相守十年,便駕鶴西去,之后孑然一身,孤獨終老。生活在那樣的舊式大家庭里,可是她的一生就像她的故事一樣,彌漫著憂傷,略顯蒼涼。
不禁想到李安執(zhí)導(dǎo)的電影《色戒》,本來一直想看這電影,可惜現(xiàn)已沒有資源了,但我看過它的原著小說,這是集歷史、暗殺、色誘、性與情于一體的小說,似乎可以想象到若電影是怎樣的賣點十足。張愛玲就是如此大膽前衛(wèi),無論是對寫作還是愛情,一紙婚書便可與人相守,面對背叛可以華麗離去,面對真愛可以選擇大自己30歲的男人,失去真愛她可以孤身一人,在世間漂流。
本以為她的心是那么大,可以裝下世間的所有苦難。可讀著她寫的故事,我開始覺得她沒有那么強大,她的故事就在她寫的故事里。讀她的故事,讓人心疼,我不知道我是心疼故事里人,還是心疼寫故事的人。“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里,然后開出花來”,而這又何嘗不是她呢,“笑,全世界便與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是筆下的鄭川嫦還是現(xiàn)實的張愛玲。她的故事有一股滲入骨髓的憂郁,讓人沉入其中。有人說《傾城之戀》是張愛玲唯一的喜劇,的確我讀到的文章中這是唯一一篇男女主人公終成眷屬的難得喜劇,可不知為何,我卻沒有感到絲毫的喜悅。總覺得這篇文章就像她的照片,即使在微笑著,但總覺得隱藏著一絲壓抑的情緒。最近看了一部劇《上海往事》,講述的是張愛玲的生平的故事。老年的她身患“恐虱癥”,正如她所說,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爬滿了虱子。而她曾身著華麗的袍,卻最終無法出去心中爬滿的虱子。
世人的眼睛大多像青蛙的眼,只看得見眼前即將逃竄的蒼蠅,看不到旁邊的景象。而張愛玲卻總以一個犀利的眼光洞察人間百態(tài),把一切看得如此透徹,大膽而又極端。“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對于情她是多么失望,可是又“較量些什么呢?長的是磨難,短的便是人生”,“生命就這樣自顧自地走過去了”。我想她還是愛這個世界的吧,他的故事有憂傷,卻沒有怨憤有絕望,卻沒有仇恨。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或許這是她對自己一生最好的總結(jié)把,她就如此,在這個薄情的世界深情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