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教師,一個讀書人,我喜歡買很多書,你的書桌辦公桌上往往書堆如山。隨興而起,隨心所欲,信手拈書,開卷有益。我就喜歡這種有書為伴的閑暇自在。昨天中午,我就隨手翻開了一本新東方編輯的《四級誦讀菁華》,其中有一篇文章的標題就是“改變讓生命更美好。”正逢我打算開始一項新的學習計劃,啟用了一個嶄新的本子,于是我就把這句話寫在了本子的第一頁。這預示著我要改變,我要讓我的生命更美好。
我的微信加了好幾個讀書群。跟群里的微信好友聊天時,其中一位媽媽說:“其實我自己并不喜歡讀書,拿起一本書看著看著就想睡覺。只是為了孩子才硬著頭皮來改變自己。”我說:“恭喜你呀!恭喜你從不喜歡讀書而開始改變,改變必定讓生命更美好。”
人天生有一種惰性。知足常樂成了我們很多人的生活寫照。人要有所改變是不容易的,特別是成年人。已經有了一定生活圈子和人生閱歷的人,偶爾也會有所思考而想去改變。而改變的陣痛又讓我們很多人回到了起點,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床走老路。日子就這么過吧!
可是,這位媽媽愿意為了孩子而去改變自己不愛讀書的習慣。這就是愛啊!愛的力量是無窮的。愛的力量可以激發出我們無限的潛能。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我們從小到大,從大到老,人生境界在不斷提高,每一次都是伴隨著改變才提高啊!
小時候在我們的生活里,除了吃喝就是要玩。要買玩具做玩具,然后就是放肆的玩。當我們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于是出現了比較大的第一次改變,從以玩為主的生活變成以學習為主的生活。學習的內容也是隨著我們認識的不斷深入,而在不斷的改變。學習是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途徑。
經過多年的潛心學習,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積累。于是我們出現了比較大的第二次改變,從以學習為主變成以工作為主。勞動創造價值。到底做什么工作?為什么工作?在哪里工作?以什么樣的態度來工作?這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的人生價值。每一次改變都要付出代價,每一次改變往往也帶來了非常豐盛的收獲。
在理科生的世界里,用數字和單位來描繪某事物,往往需要嚴格考慮有效數字。例如,我要買三個蘋果。好像很精確,其實還有不確定性。蘋果的大小,色澤,口味還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改為:我要買三個又大又紅的紅富士蘋果,這就精確多了。這就是考慮問題更進一步精確化的思維模式。用提高有效數字的辦法來認識和改變這個世界,將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精確而精彩。例如時間,以分鐘計算時間的人比以小時計算時間的人相比較,他擁有的時間多59倍。一個人時間觀念的越來越精確,必然導致其人生價值的顯著提高。
隨著我們人生閱歷的不斷豐富,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學習改變命運。在現代信息化社會里,終身學習已經不可逆轉。學習的領域多,思考問題的角度也就越多。
深入一層,加深認識。改變多一點,收獲就更多一點。有人說:思想決定行為,行為造就習慣,習慣決定命運。思想的改變就成了改變的核心要素。如果我們懂得從思想認識上調整自我,在思維方式上調整自我,那就會改變我們的行為方式,最重的是改變我們的命運。
春蠶作繭自縛是為了破蛹成蝶。年輕人如果作繭自縛就是墨守成規、拒絕改變。如果我們勇于改變自我,那么改變必定讓我們的生活更精彩,改變讓生命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