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宅家里刷了BBC紀錄片《世界歷史》,又看了《極簡歐洲史》,忽然想起家里還躺著一本土耳其作家的回憶錄,是之前心心念念浪漫土耳其旅行的愿望被擱淺,買回來解解饞的書,于是翻出來讀讀。
先科普一段歷史:1299年,奧斯曼一世建立奧斯曼帝國: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后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滅拜占庭帝國。16-17世紀,奧斯曼帝國發展盛極一時,土地迅速擴張,跨歐洲、亞洲、非洲大陸;1914年奧斯曼帝國加入一戰,1918年戰敗,帝國瓦解: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經濟迅速衰落。
Orhan Pamuk,土生土長伊斯坦布爾人,20世紀50年代出生,富人家庭出生,成長環境是奧斯曼帝國殞落,土耳其處于歷史以來最蕭條落寞時期。書本480頁,其中一半是20世紀的老照片,很是珍貴。
這本回憶錄很真切,能體會到作者對讀者袒露心扉,真誠以待。從兒時傳統富人家族無憂無慮的生活,到父親幾次破產潦倒;從父母甜蜜富裕的婚姻生活,到吵架離家出走、出軌背叛、母親的隱忍;從自己與親兄弟情誼、初戀的情竇初開、對畫畫的癡迷,到最后立志成為作家。這個縮影像是回放著作者人生大半輩子的糾葛。
來來去去,始終圍繞著伊斯坦布爾,這座跨越歐亞大陸,中西方文化相碰撞又融合的城市;這座曾經盛極一時的大都市,而今隨處還可見的奧斯曼帝國殘留的廢墟,被遺忘的城市;這座讓作者又愛又厭倦,想逃離又不能拒絕的稱之為“家鄉”的地方。? ? ? ? ? ? ?
通篇的基調比較壓抑、憂愁,似乎是在紀念伊斯坦布爾,也揭露了伊斯坦布爾的秘密。在曾經輝煌的歷史底下,貧困的生活、隨處遺留的古跡和廢墟、普通民眾的麻木,確切的說,面對如此潦倒、落魄、凄慘的伊斯坦布爾,人們似乎更能對自己痛苦的境遇釋懷了。在注定要憂傷,被廣泛接受的“呼愁”情境中,在城市憂愁氛圍的熏陶下,不如和自己來個和解,去擁抱它,正視它,接受這一切,接受這個不堪的家鄉。
作者最后迫于母親的壓力、也迫于生計,放棄了做畫家的夢想,棄畫筆從文。復雜的歷史背景,不和諧的家庭環境,坎坷的求學之路,不尋常的生活經歷也成就了他成為一名好作家。塞翁失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