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A君說,你呀,一大把年紀了,對網文還那么大興趣,翻看不已,點贊不止,每一篇都戴個眼鏡細細地看。我做不到。
B君說,你當然做不到。你“手高眼也高”,標準跟別人不一樣。你寫的文章早就名聲在外,你經過了科班培養,而那些人,僅憑一點小聰明,沒有深厚的學養,怎么能寫出你看得上的文章呢。你對標是燦爛的中外文學,你要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標準太高了。
A君說,不過,當今網文,不管是這種贊那種贊的,這個獎那個獎的,這個平臺那個平臺的,確實水平難以恭維,很難讓人看下去。它們是末梢甘蔗,是摻水牛奶,是學生“習作園地”里的東西。那當然難入你的法眼。你是想找文學海洋里的讓你擊節贊賞的東西,當然會失望。
B君說,也是,隨意打開一篇網文,“空洞”的感覺就會跳出來。一個意思一百個字就可以說清楚,硬塞給你幾千字。粗看也文通字順,稍稍看清一點,問題多多。我有一天打開江山文學,就看展示頁的絕品,所謂的一篇絕品當五篇精品的絕品,每一篇我只消看第一自然段,都可以發現問題。我毫不客氣寫在評論區,作者回復“謝謝老師的指正”。
A君說,一個人隨著他的知識的增長,眼光會提高。那個轟轟烈烈追求愛情的女作家張潔,反復地、公開地對世人說,她的作品,包括得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不值得看,不要去看。”
B君說,我認真地看了紙質書什么”花“,什么賽的總冠軍作品,確實像你所說,它們是末梢甘蔗,是摻水牛奶,是學生“習作園地”里的東西。我幾次想全部讀完,做不到。還是”坐在麥迪遜河畔的長椅上,看河上的風景“好。
A君說,還有一個問題,現在,一部作品價值的判斷,往往不再局限于作品本身,而是被話題性、媒體效應、市場力量三者重塑。那些作品之所以獲贊獲獎,很可能是由于它們的話題性,或媒體效應,或市場力量,而不是作品本身的優劣。你只從作品本身去看問題,立腳在文學史上,當然會覺得它們很差勁。
B君說,難道只是現在?過去就沒有這種情況嗎?當年,《血色黃昏》的熱賣,就沒有話題性因素?《有一個美麗的地方》聲譽鵲起,就沒有媒體效應因素?獲得這個獎那個獎的作品,就沒有有位者力量的因素?有位者力量與市場力量,具有同等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