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jīng)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jīng)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沒有了嗎?
——楊絳
有兩三年了吧,那時在朋友的推薦下讀過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這部作品,楊先生的文字平淡中帶點俏皮,文峰比較輕松,讀起來總能讓人不禁莞爾。從這部作品里,大概知道一點這位老先生的人生經(jīng)歷。她在那本書中用最平實的語言講述她與丈夫錢鐘書、女兒圓圓的人生故事。娓娓道來,從二人世界到三口之家,再到一一送走自己最親愛的丈夫和女兒,獨留她一人在人間“打掃”。人生的悲歡、人生的苦樂盡在紙上。
而這本《走到人生邊上》則是她在九十六歲高齡時所寫。是她對這一生的回顧,是對于人生的價值、靈魂的去向這樣深刻主題的思考與探索。整部作品篇幅不長,讀起來也沒有學術(shù)著作那么艱深,但絕不是什么心血來潮的隨意之作。
這部充滿哲思與意趣的散文集通過對命運、人生、生與死,靈與肉等根本問題的思考,領(lǐng)悟到人生的價值在于遵循“靈性良心”的要求,修煉自己,完善自身。。
關(guān)于死亡,她說:“人死了,剩下一個臭皮囊,或埋或燒,反正只配肥田了。形體已經(jīng)沒有了,生命還能存在嗎?常言道'人死那燭滅',蠟燭點玩了,火也滅了,還剩什么呢?”
關(guān)于命運,她說:“人在當時處境中,像漩渦中的一片落葉或枯草,身不由己。不錯啊,人做得了主?”
關(guān)于靈魂,她說:“在靈與肉的斗爭中,靈魂在哪一面?我最初認為靈魂當然在靈的一面。可仔細思考之后,很驚訝的發(fā)現(xiàn),靈魂原來在肉的一面。”
……
一百年的時間,真的很長,總會遇到許多如意不如意的人,也總會遇到許多順心不順心之事。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夠苦的。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保護自己,就不得不時刻防御。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斗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處吃虧。你總有之心的人、友好的人。一旦看到他們受欺負、吃虧受氣,你能不同情氣憤,而要盡力相幫相助嘛?如果看到善良的人受苦受害,能無動于衷嘛?如果看到公家受損害,奸人在私肥,能視而不見嗎?
難道說,上天神明,創(chuàng)造了有頭有腦、有靈性良心的人,專叫他們來吃苦的嗎?
而楊絳先生的自問自答,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天生萬物的目的,該是堪稱萬物之靈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惡雜糅,還需鍛煉出純正的品色來,才有價值。
每個人經(jīng)過順人情又合理的鍛煉,就能超越原先的“小我”而隨著靈性良心的知道,成為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但人的劣根性是頑強的。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成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煉,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欲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人皆可以為饒舜禹,也可以成為惡劣的刁徒或卑鄙的小人。鍛煉必定留下或多或少的成績。
靈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不依仗本性以外的任何支持。靈性良心不爭不斗,只是屹立不動。靈性良心如日月之光,暫時會被云霧遮沒,云消霧散之后,依然光明澄澈。
這個苦惱的人世,恰好是鍛煉人的處所,好比煉鋼的工廠,或教練運動員的操場,或教育學生的教室。
這也說明,人生實苦是有緣故的。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認為要把每一個明天當做最后一天來過,因為明天與意外,你不知道那一個會先到來。如果在心里是這樣的想法,會不會每一天都很迫切呢?
與此相反的,我更愿意抱著另一種生活態(tài)度來過日子。那就是人生百年,歲月悠悠,何必如此匆匆忙忙,路很長,慢慢的走,好好的修。到最后會是個什么模樣,總要到那終點的時候才會知道
所以,閑暇時不妨讀一讀《走到人生邊上》這樣的書,從里面可以讀出來人生的風雨滋味,也可以讀出一位百歲老人的處事智慧。
最后,摘抄一段我很喜歡的,楊絳先生九十六歲時的,表明自己當時心態(tài)的話,與君共勉:
時間在跑,地球在轉(zhuǎn),即使同樣的地點,也沒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現(xiàn)在的我也這樣,感覺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葉子的變化,聽鳥的啼鳴,都不一樣,new experi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