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女兒溜冰總是有摔跤擦傷皮膚的現象,她總是怪溜冰鞋舊了滑輪不行了;而且我還發現她在下樓梯時總是會一腳踏空跌倒扭傷腳脖~~~~
當昨天我看到她又一腳踏空幼兒園最后一個臺階摔倒時,心里忽然有了個意識:她是不是總是玩手機玩平板,眼睛有些假近視了?
其實對于女兒長久地玩平板和手機游戲這件事,我雖然知道長久下去對她的眼睛肯定不好,可是總為自己忙累、沒時間帶孩子找借口而聽之任之!
有一段時間和女兒立規定:晚上和早上不能玩。女兒也答應做到了。后來久了,當女兒在晚上提出可不可以玩會兒平板時,我又無所謂同意了。再后來當我再想重新和女兒定規定時,體會了下內在的感覺,很無力。知道自己說了也不能堅持,立了也白立,就罷了。
昨天晚上,我一直在細細地體會自己:母親的責任感讓我覺得我現在的內心好有力量,我可以說到做到。于是又重新和女兒約定:每天放學只玩半小時平板,雙休日吃過早飯可以玩半小時平板,其余時間一概不玩。手機什么時候都不能碰(屏幕太小,更傷眼睛)。
女兒看我的態度很堅決,爽快地答應了,并和我勾了手指。
早上起來,女兒起床吃飯上學,沒再提平板的事(以前都是早上玩著平板吃早飯)。
中午接她回來(每周三中午回來一趟),到家我燒飯,她組裝玩具。我正在竊喜她不提平板的事時,她跑過來問:“媽媽,我現在可以玩會兒手機嗎?”
我搖搖頭。
她:“為什么?”
我:“我們昨晚的約定是什么?”
她:“我記不得了。”
我:“那媽媽再重復一遍,從今天起,只在每天下午放學后可以玩半小時平板,雙休日吃過早飯可以玩半小時,其余時間一概不能玩。”
她:“我要改盟約。”
我:“遵守約定,不能隨便更改。”
女兒看看我堅定的眼神,跑出去拍皮球了。
本來想燒六個菜的,第五個菜燒好決定不燒了,多抽出一些時間陪女兒。等女兒拍好皮球過來,繼續給她念《騎鵝旅行記》。
吃午飯時,大人們都在聊天,女兒很無聊,說:“媽媽,約定里我想加一條,我每周三回來在家待這么長時間(10:30到14:00),讓我看會兒電視行嗎?”
我想了想同意了,女兒看了半個小時電視,主動關掉出來找我聊天:“媽媽,為什么你不讓我玩手機了?”
我:“保護你的眼睛啊,你現在還小,眼睛還在發育,你老盯著屏幕,屏幕光都刺入你的眼睛,會影響你的視力的。”
女兒:“噢,我明白了。每個屏幕上的光都是一樣多,電視大一些,光可以擴散開。手機屏幕太小,光都聚在一塊,全刺入我的眼睛了。所以你可以讓我看會兒電視。”
我親了親她:“你自己就猜到了原因。”
女兒:“媽媽,我要到多大了才能自己做主?”
我:“十八歲。十八歲前,你還屬于未成年人,爸爸媽媽是你的監護人,有些事情,你必須要聽爸爸媽媽的。”
女兒:“好吧。”
于是我洗衣服,女兒玩水;我洗碗,女兒繼續玩水;其間和我聊聊這個扯扯那個,二點鐘,回學校。
其實孩子是很好說話的,全在于大人的內在。當你做一個決定時,你覺得沒有問題那肯定就會沒有問題。只有當你內在軟弱無力或恐懼擔心焦慮時,那你的決定孩子也未必會聽,帶給你的也有可能是更多的煩惱和混亂。因為孩子接收的不是你的語言和行為,而是你的內在的力量。
當你沒有力量時,就先管好自己吧,你只有管好了自己,才有力量去管孩子。否則你自己是混亂的,孩子接收到的也是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