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總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 ? ?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回頭看之前走過的軌跡發現差不多七年就是一個節點,第一個七年處于兒童時期大多是在玩中度過的;第二個和第三個都是在學習時期,第四個為畢業后很多人開始步入社會開始了求職過程.那究竟是以賺錢為導向還是以興趣為導向,是很多人困惑的,也是一些職業機構的做的,方向不同。

? ? ? ? 剛畢業時我選擇了賺錢,開始也有些盲目,總覺得有了錢可以買書可以到看看,去體驗更多,總覺得單身是個好時光,可以肆無忌憚.確實走了很多地方,但在這個過程中忘記了積累自己的經驗價值,導致第四七年來臨的時候沒有合適的技能去做一些有價值的事.

? ? ? ?當靜下心來想自己做什么的時候反而往往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除了跟性格有關外,也有跟童年時期自己的需求沒有滿足有關,或是需求被壓抑掉了.導致大了以后就得過且過.

? ? ? ? ?以自身為例,聽媽媽講:我小時候就是個乖乖女,也是很好帶的孩子.那時候因為家庭經濟條件有限不能達到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東西,家里只給哥哥買了雙男孩的膠鞋,沒有我的.每當下雨時很多小孩子都會穿著自己心愛的膠鞋打著雨傘在外面踩水坑。媽媽告訴我:“咱們沒有膠鞋不能出去,要不布鞋會濕的,就沒有什么穿了.“我很聽話乖乖的坐在屋門口看別的孩子玩,只記得他們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具體有多好玩始終沒有嘗試過.等天晴的時候在去看院子里的哪個地方好像跟別處也沒什么兩樣,至今也想象不出是怎么個好玩.每次家人帶著出進城時看到好多好玩的好看的都沒怎么要,知道要了也是白要,偶爾家人也會給買些小玩意兒.

? ? ? ? ?上學時大多是被家人安排,后來到了外地上學,很多事情開始嘗試自己安排.盡量去嘗試不同的東西,家人時而也會反對,但依然會堅持,看似自己的叛逆期來的晚了許多.而我是在工作后用時間去嘗試不同,嘗試那些自己不曾嘗試的東西。導致工作經常換看似沒什么定性.試想,如果我能在小時候就接觸不同的東西,明白一些事物本事,或許不定那天會發現自己所愛,也許會少走一些彎路.換句話說如果小時候我們能不記得失不帶任何功利目的去多接觸興趣班或許是個好事.

? ? ? ? 很多家長在給孩子選擇興趣班時,會帶有很強的功利心,必須要學成什么樣,因為交了多少錢,必須要堅持,要不就是沒有定性.孩子的興趣培養和堅持都跟父母的引導有很大關系.“你要不要學“跟”你喜歡來著玩嗎“兩者看似都是尊重孩子,但口氣不同自然引導效果也不同.

? ? ? ? 記得之前看到一文講到兒子畫畫的事,第一次接孩子時老師明確說孩子在畫畫上沒有什么天賦,父親看到兒子的畫也是失望透頂,別的孩子的畫都有模有樣,唯獨自己孩子的是一堆顏料亂涂,但一天有一次兒子能講出自己所畫的內容.他們便約定兒子每天晚上給爸爸講他所畫的內容,就這樣這樣約定持續了一年,孩子的畫充滿了想象力.


? ? ? 還有個例子是前段時間在英語班上見到的,孩子超級喜歡,爸爸也覺得挺好的,而媽媽是已懷二胎的孕媽,表示自己沒有時間接送,第二對孩子已經失去信心,說家里成堆的卡各種游樂場卡,都是辦了之后孩子就不怎么愿意去,說孩子沒有定性,一直在近似逼問的狀態問孩子:“你真的喜歡學英語嗎?以后可要每周都來??!”最后媽媽依然堅持讓孩子回家冷靜一天在做決定.(五歲的孩子媽媽這樣做無非有兩個結果:一孩子不愿意來說明自己當初讓孩子選擇是正確的,沒有花冤枉錢;二讓孩子像立軍令狀一樣表示要學,如果學不好,或沒有堅持自己都有說“教育”他的理由)

? ? ? ? ?且不說最后結果如何,但從這件事上,孩子無定性實屬正常,更多在于家長的判斷和合適的引導.或許經濟允許下便可以給孩子在小時候就有試錯機會,長大時才會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

? ? ? ? ?如果高中畢業時能夠有一些老師或開明家長能指導孩子大學一些學科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以后是什么方向,也不會有很多人在選了自己的專業后上了一年兩年才發現自己不喜歡不適應,再繼續痛苦兩年,畢業后放棄開始尋找別的路子,也有人堅持自己不喜歡的領域.我們為什么不在一開始就去嘗試呢?

? ? ? ?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