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篤定的以為,父母的職業對個人的職業選擇有著千絲萬縷的影響,即便如我這般性如磐石的,也不例外。
遠的不說,和我同期進入這個部門的十兄弟,有半數以上都有個當老師的爹或媽;身邊的同事之中,父母職業為老師的也不在少數。我則更根紅苗正一些,爹媽都是老師。
老師的孩子,是我們共同的標簽。貼著這樣的標簽,懷著復雜的心情,我們走過了漫漫求學路。
九月是教師當主角的月份。教師的孩子,作為配角,會不會有些不一樣的生活體驗?
且聽肥貓為你一一道來。
第一,老師的孩子都(得)是好孩子。(先來一波掌聲,謝謝)
這句話至少適用于小學時代以及在爹媽任教的學校就讀期間。沒有辦法,你不敢不好也不能不好啊,尤其是學習。
爹媽是老師,學習不好那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啪啪打父母臉啊。
打臉的不只是你,還有其他學生的家長?!澳闱普l誰誰,還老師呢,自己的孩子都沒教好”;還有你的老師——此時他的身份是爹媽的同事,“王老師,你看小王這作業寫的......”,身為父母的羞愧感怕是要更加一等吧。
天底下最委屈的父母,就是當教師的父母——只有他們在孩子學習不好的時候,連吐槽老師發泄情緒的機會都沒有。
天底下最無奈的孩子,就是老師的孩子——他們永遠也不可能吐槽老師、學校和教育,因為這關系到父母的尊嚴。
回想自己小二十年的求學生涯,小學四年級是學習態度最端正的一年,連回家吃個午飯都跑著去跑著回(話說高考和考研我都沒能找回那種狀態)。其中,一個最最最重要的理由是——從五年級開始,我就要到老爸眼皮子底下上學了。
校長的兒子要是成績不好,那當爹的每周一還怎么氣定神閑地站在紅旗下激情發言啊!
所以,老師的孩子,學習自覺性都是相當之高。
但是,學習成績再好,爹媽雖然跟著臉上有光,但是個人似乎并沒有什么獲得感。
老師家的孩子,學習好從來都不是什么值得得瑟的事,那是“標配”。
“他學習能不好么,爹媽都是當老師的”
“人家孩子放學回家和寒暑假,爹媽專門給輔導功課”
“他爸是老師,班主任會特別照顧他......”
反正三言兩語之間,就沒個人什么事兒了。
爹媽輔導功課這事兒,大抵分兩種,要么管得要死,要么放的要命,幾乎沒有中間道路。
有一種爹媽的確是職業和生活不分的,上班教書,回家還教孩子,通常這種孩子都心懷恐懼和無奈,為啥我的爹媽是老師啊!
另一種是極端分得清的,比如我爸,那可真是從來都沒管過我的學習(寫不寫作業都不管),對此我上班以后深表理解,工作壓力已經很大,誰愿意回家還繼續說工作的事兒呢!
但是,哪怕學習自覺性再高,哪怕當老師的爹媽已經耐心輔導和教育了,也還是會有學習成績不好的時候,也還是會有學習不好的孩子。
我小時候有個玩兒伴,他爸也是老師,經常為此心事重重憂心忡忡——
“我爸昨晚又說我了”
“我爸說都是老師的孩子,怎么就不能向你學習學習呢”
“說真的你爸放學后給你復習么?”
每逢此時,我只能默默地遞給他一塊大大泡泡糖,為自己充當了他的“典型”而內疚,然后心中涌起一萬個同情。
兄弟啊,沒辦法,誰讓咱們是老師的孩子呢?
第二,老師的孩子都(得)是“乖”孩子。(再來一波掌聲,謝謝)
沒辦法,你不敢不乖也不能不乖阿,尤其是紀律。
很多人問作為老師的孩子,自己的老師會不會“高看一眼”,那自然是會的——尤其當你犯錯誤的時候,打罪可免,罰罪可就難逃了。
你小時候怕開家長會么,告訴你我不怕!因為老師家的孩子每天都開家長會?。?/p>
你小時候怕家訪么,告訴你我不怕!老師對我從不家訪,但時不常到家里跟你坐一桌吃飯,你尷不尷尬?!
(還好我沒住過教工宿舍,那得是多么奇葩的體驗?。?/p>
上課你有一個走神,有一天沒寫作業,有一個還沒來得及實施的壞主意,都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的速度傳播到“家長”那里,然后三方會面,信息對稱,就被迅速處置,絕不留一點尾巴。
后來上了班我才明白,原來那叫“當期監督”啊?。▽Σ黄鸢「骷夘I導,我稍微涉及了一丁點工作)此后在各種討論的場合,我也曾無數次現身說法,當期監督是最有效的監督方式阿!
小學低年級,我和父親分別在不同校區,不具備“當期監督”的條件,所以我那小日子過得——這么說吧,我特別喜歡上學,因為這是24小時當中離父親最遠的時間,所以真是想干啥就干啥。
當然老師也毫不含糊,不寫作業就在門外頭站著,中午不休息就到太陽底下站著,直到我爸通過“列席會議”的方式來我們這邊了,我那小臉啊,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
五年級開始,監督方式從從事后轉變為當期,我的熊孩子生涯就急匆匆地結束了。你不得不從良阿,因為作奸犯科都沒有時間!
小時候,別人家的孩子,放了寒暑假就基本放羊了。老師家的孩子,過的都是假的寒暑假吧!
據我觀察,老師家的孩子,自律性都比較強(他律的作用功不可沒)。
但是,對一個孩子而言,自律性太強,未必完全是好事——熊孩子的熊性不會因為沒有發作而自動消失,所以長大以后我就變成“熊大”了。
可能我的父親屬于比較保守的,在我印象中,打籃球,玩游戲,唱歌,都是與學習無關不被鼓勵的事情;抽煙,打架,談戀愛,更毫無疑問是“負面清單”,所以早早就被我“自律”——自動過濾掉了。
由于這種乖孩子的人設太過深入,所以老師家的孩子,就連青春期的叛逆都比別人柔緩和遲到一些——不是心里不叛逆,只是表現得不能那么叛逆而已,你不能頂嘴/不能來說走就走的旅行/不能與誰誰誰玩兒曖昧吧,真要逆起來,逆的可不只是一個人道,還有師道阿!
我和我爸這種父子師生混沌的關系到我上中學后就基本清晰了(雖然同屬教育系統,他仍然熟悉很多老師,但至少難以當期監督了),然而我一個女同學就沒我這么好運了。
這位同學貌美如花,氣質優雅(估計也是家教熏出來的),男同學中好逑者眾,但是誰都不敢出手,因為——她爸是我們中學的教導處主任(可憐她那無處安放的青春)!
插播一道數學題:求并比較彼時男同學和女同學的心理面積。
你以為男同學心理面積更大吧?其實我也一直以為你答對了。
直到畢業多年一次同學聚會,女神化身女漢子,白酒頻頻舉杯,啤酒對瓶吹,行為粗獷,言辭豪放(請讀者中有的人不要對號入座),然后我就聽到了她在蝶和蛹之間掙扎的心路歷程。
隨后,我起身斟滿一杯酒,和她碰了下杯,先干為敬。
老同學,沒辦法啊,誰讓咱們是老師的孩子呢?
第三,老師的孩子都是簡單的孩子。 ? ??(掌聲不怕多,謝謝)
我們這一波上大學的時候,媒體上有一個話題,說大學再也不是象牙塔了。當時我不知道象牙塔是什么意思,認真地查了查,大概知道了那種感覺。
老師的孩子,就是在象牙塔中長大的。
這些孩子相比起來,都比較單純,干凈和向上(沒辦法,肥貓就是這么擅長自我吹捧),對真善美的接受指數很高,即使偶見假惡丑,也執著地對這個世界、社會和人類充滿信任。
因為我們的父母是人生的筑夢人,所以我們在夢的環境長大,從來都不缺乏理想的濡養。
因為我們的父母為人清高,社交簡單,所以我們也就沒有機會復雜,也沒有機會學會玲瓏。盡管這可能讓我們初涉社會時吃一些虧,卻也是裨益一生的財富。
我小時候的社交圈子很小很簡單,因為在村子里,愿意和老師的孩子玩兒特別是愿意到家里玩兒的,都是心比較大的孩子,通常情況下放了學都是離老師越遠越好,誰還上趕著往眼前湊呢?
即使是老師的孩子,也很少能有像大廠子弟那般深厚的情誼,這是職業使然,性格使然,環境使然。
我爸“貴”為校長,照理說應該有一些復雜的關系,但印象中除了往來的人多一些(別亂想,跟物質不沾邊,拿兩斤蘋果的,我媽通常還得給他做頓飯),跟別的老師也沒什么本質區別。倒是這僅有的復雜因素,讓我從小對陌生人并不犯憷,在待人接物上也被動地受了一些教育,但卻不曾改變我簡單的思維方式。
后來有了很多老師的孩子做同學,得知他們的社交圈子也不大,唯一異于其它家庭的,是他們有一群“特殊的親戚”——爸媽的學生們,每到節假日,就是各種各樣的師生聚會,這也是他們了解社會拓展社交的為數不多的渠道。
講真,這種不沾世故的師生真情,會讓老師的孩子對社會的溫情多一份信任和期待。
很多人都會想象老師的學生會給孩子帶來怎樣怎樣的人脈,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老師們都是極不愿意張口求人的。
教師是一個精神獨立的職業,教師的孩子多數也在不知不覺中傳承了這樣的品格。
工作以后,多多少少也見識了一些世界的殘酷,社會的復雜,人性的多變,盡管也曾經試著去迎合去改變,但終究發現還是很難做到,放不下,擱不下,豁不出去,那種背離內心的矛盾,會令人更加手足無措。
我曾經和一個與我有同樣家庭背景的前輩交流過此事,前輩顯然早有所悟,一邊鼓勵我繼續做一個簡單純粹的人,一邊微笑著對我說:
兄弟啊,沒辦法,誰讓咱們是老師的孩子呢?
曾有很長時間,我對自己“老師的孩子”身份并不認同,不認同那種省吃儉用粗茶淡飯守著“死工資”的生活狀況(畢業求職,我最關注的就是“你們公司發獎金么”,后來才知道原來獎金不過是工資的組成部分而已,而且造化弄人,最終還是進了一個沒獎金的單位),不認同那種略顯保守和過于偉光正的“三觀”。
直到后來“歷遍千帆”,才意識到父母的文化基因已經和身體基因一樣,深植我的思想和內心,與其無明的抗拒,不如主動地接受。
因為父母是教師,所以可以激發我們的自覺,讓我們出發即踏上正途;
因為父母是教師,所以可以塑造我們的自律,讓我們時刻正身正行;
因為父母是老師,所以可以保護我們的簡單,讓我們歸來仍不忘初心。
大寫的“正”字,寫就了大寫的“人”字,是他們幫助我們在成為正人君子的路上堅定前行。
有個當老師的爹(媽),挺好的。
誰讓咱們是老師的孩子呢?!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禪貓癡語,一個男人的二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