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有了錢,就開始馬上投資!”這句話的漏洞不僅僅在于:
你什么時候才能有錢呢?萬一總也沒錢呢?
僅僅錢(資金)本身并不配被稱作“資本”,因為“拿著錢”的人可能并沒有足夠的智慧把自己的“資金”變成“資本”,不是“錢”不配,而是拿著錢的“人”不配站在資本背后。
投資不一定要等到很有錢才能做。
投資這事兒,真的不是一定要等到有錢了才能做,沒錢一樣可以做投資——這是很多人從來沒想到過的、也從來沒有被震驚過的事實。
投資活動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
是投資者“思考能力”(或者說是“智慧”)——資金想要成為資本,那就需要三個要素:金額、時限、智慧,它們之間的重要程度排序,可能這樣最合理:
智慧>時限>金額
投資活動里最重要的因素是智慧,在這一點上,沒有任何人有“先天優勢”。
在投資領域,相對最次要的就是金錢本身。而站在金錢背后的人,以及他的心智和時間觀念才是相對更重要的要素。
衡量投資成功與否的核心指標,并不是最終賺到了多少的“錢”(這是絕對值),而是到了最終,起初的那些錢比例上增長了多少(相對值)——增長比例,才是更本質的衡量指標。
最難的竟然是最簡單的,之所以最難,就是因為它太簡單了,乃至于很多人干脆沒想到而已······
不論是投資理財,還是管理團隊,并沒有像很多人想的那樣,要等到“某個節點”才可以開始。就像之前提到的,真正重要的不是金錢的絕對數量,而是你能否運用智慧和耐心去讓它相對增值。
整個思考過程,背后只有一個方法論:
不斷地問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
主動思考、主動修正;
一旦找到“最重要的那個東西”,就開始拼命琢磨它······
過程中,依然不斷重復以上過程,也許“最重要的是什么”的答案會發生變化······
任何時候,你都需要認真問自己“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真正獲得財富自由的人,多半都沒有把它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他們要么想著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貢獻,要么想著讓自己的價值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
以后你會見到無數的人,沖進“投資領域”的時候,哪怕一點點事前基礎訓練都沒有,乃至于他們以為自己沖進了市場,其實打開門之后,他們實際上邁進去的是賭場。
賭博為什么會讓人上癮,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能給你即時反饋。不論結果好壞,你永遠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得到反饋。正因為這一點,很多人才會癡迷于此。
每一個思維漏洞,都最終必然決堤——你的資本越多,決堤效果越驚人······
投資和賭博之間最大的區別是什么呢?
本質上來說,他們其實都是一種概率游戲。只不過前者是一種依靠專業知識、邏輯分析等一系列手段,將回報率最大化的活動。后者則是將自己的命運完全丟給運氣掌控的活動。
得到一樣東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那樣東西。
多數人的關注點都在“我要什么”,只有少數人會同時想到“我有什么”。
生命的本質就是交換。如果你還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就想想如何提升已有的質量,再去和這個世界進行交換。
只有準備好的人,才能夠看到機會。很多時候不是機會自動找上門,而是你準備好了之后,發現以前不是機會的事情,現在成為了機會。
當你在努力成長時,如果有其他人嘲笑你,你完全可以無視他們的嘲弄。原因很簡單: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在嘲笑什么。真正做好過一件事情的人,是不會去嘲笑他人的,因為他們知道做好一件事情有多不容易。
這其實也是對于大家的提醒:永遠不要去嘲笑別人。因為當你開始嘲笑別人時,就說明你自己也沒有做好過這件事,所以你還不知道這件事情有多困難。
我們常聽人說“無知者無畏”。
你觀察身邊的人就能發現,真正有勇氣的人并不是那種莽莽撞撞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相反,他們往往知道什么可怕,但卻有勇氣去戰勝這種恐懼。
面對知識,其實道理也一樣。真正有學識,并且在某一方面有建樹的人,往往給人留下的都是極度謙虛的形象。這并非他們故意裝模作樣,而是因為他們知道做好一件事有多不容易。
現在用的功,都是以前貪的玩還的債啊。剛開始吃力一點就吃力一點罷,還債就要有還債的樣子啊。
當你的行為開始擺脫當前群體模式時,這表明你要開始脫離他們了,如果他們無法理解你的成長,說明你正在向更高級的維度進發。
PS: 以上文字源自李笑來老師的7篇專欄文章,經過理解、體會、踐行,我把部分精華內容整理出來。整體的文章架構在邏輯上有些許缺陷,我后期會嘗試用思維導圖再整理一遍。部分文章內容如結合李笑來老師原文中的具體事例,相信體會會更深。如對李笑來老師的專欄文章有興趣,可私信我。未來成長路上,你我并不孤獨,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