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
? ? ? 這本書,買了很久,一直都放在書架上,遲遲沒有動過。
? ? ? 當最近一個傍晚拿起來開始看的時候,內心有種莫名的害怕與興奮:? 是的,它講述了一個女孩兒死后靈魂一系列經歷的故事。晚上讀起來,讓我感覺夜格外有些寧靜。
? ? 然而,從拿起來就無法再放下,我的靈魂完全投入進去,跟主人公一起經歷慶幸、恐怖、依戀、絕望、勇氣與重生……不知不覺,三個小時過去,看到了最后一頁的最后一個字。
? ? ? 它像是鬼故事,卻決不是鬼故事。在我看來,它關乎如何在世間生存……
? ? ? 小說中前半部分,女孩迪倫在火車事故中喪生,她的靈魂擺渡人崔斯坦傾盡全力來保護她,引導她,穿越荒原,把她送到了所謂“天堂”的彼岸。一路上,崔斯坦是迪倫的引路人,是導航員,更是保護傘。沒有崔斯坦,迪倫根本就無法逃脫“惡魔”的抓捕,更沒有信心“活著”走出荒原。他是她的擺渡人,他是她的“神”。
? ? ? 而小說后半部分,到達“天堂”的迪倫因為深愛著崔斯坦,她寧愿放棄在“天堂”等待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冒著從來都沒有“人”成功過的風險,強行逆行穿越荒原,來尋找崔斯坦。而崔斯坦呢,他從來都沒有離開過荒原,也從來沒有從“彼岸”到過“此岸”,他只是馬不停蹄的幫助那些剛剛去世的靈魂,卻從來沒有想要過不一樣的生活。在迪倫的鼓勵下,崔斯坦開始走上到人間的道路。過程中,他虛弱,他懷疑,他迷茫,而在愛中的迪倫,勇敢無懼,隨時安慰支持著他。最終,兩個人一起回到了此岸——人間。這個過程中,她是他的擺渡人,她是他的精神支柱。
? ? ? 看到全書最后那句話:“原來你在這里”“我在這里”時,我不禁落淚: 是愛,愛可以讓兩段如此艱辛的旅程圓滿與感動!
? ? ? 在我看來,整部小說里都運用了心理學里意識、潛意識和超意識的隱喻:? 荒原像是我們巨大無比的潛意識,里面遇到的各種風險恰恰都是我們最不愿意面對的恐懼與厭惡之物;而通往“天堂”的路,一定是接納和跨越了自己內在最深處那些恐懼與難過之后的。像女主角迪倫那么害怕游泳與討厭爬山,結果她去往“天堂”的路上,在不停的爬山直到接納,她會掉到水中克服恐懼才得以幸存……
? ? ? 荒原就是我們內心的真實投射。當迪倫心情平穩的時候,荒原里會艷陽高照,路途愉快;當她心情糟糕的時候,荒原里就會烏云密布,險象環生。外界種種,都是我們心的一個投射。當我們受到外相沖擊的時候,回到自己內在,安撫好自己一顆動蕩的心,方是上策。
? ? ? 迪倫看到荒原上每個靈魂頭頂都有一個光球一樣的擺渡人,同樣也盤旋著一堆烏壓壓的惡魔。這像極了我們的人生:我們從來不是一個人獨行,我們內在一直有著直覺的神性的指引,它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帶領我們更加完善;而同時呢,我們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迷惑與拉扯,讓我們迷失方向,就像那些惡魔。
? ? ? 小說中,迪倫再次回到荒原上時,她發現只要她低頭看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不去關注別人頭上的光使與惡魔,她就會很平安順利;而一旦她開始嫉妒別人的光使,開始害怕追隨別人的惡魔,她就很容易被惡魔盯上,被惡魔圍堵。這也不是我們生命活生生的寫照嗎?當你有些明確的愿景,堅定的走在屬于自己的路上時,你是最順利,最有力量的;而一旦你開始盯著別人,想要變得跟別人一樣好或者規避不好,恰恰是成為“炮灰”的開始。
? ? ? 一個人的覺醒,在于看清楚自己與別人不一樣,在于敢于去做跟別人不同的決定,并且堅持走下去。迪倫清楚的知道她需要的是真愛,而非虛幻無趣的天堂,于是義無反顧的返回荒原尋找愛人。那種決心與力量,讓她在惡魔抓捕的時候努力掙脫,讓她能不斷鼓勵愛人敢于打破常規的框架,走出了一條不尋常且圓滿的道路!
? ? ? 當然所有經歷都是最好的安排,所有經歷都是有助于自己成長的。恰恰是迪倫在擺渡人的帶領下走過一次荒原,所以她再回來時,才能熟悉地形,了解規則,更加清晰狀況,也才能輕易擺脫惡魔的侵害。所以,當我們遇到困境時,恰恰可能是之后順境的開始。
? ? ? 《擺渡人》的封面上說: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的靈魂擺渡人?
? ? ? ? 我想說:無論你有多少個靈魂擺渡人,千萬要記得:自己是最重要的那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