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花,一位將近而立之年的姑娘,經過五六年的折騰,平均一年一跳槽的頻率,好不容易才找到讓自己怦然心動的夢想—中醫,這算晚嗎?這在常人看來路遙且難的夢,值得追嗎?從一個小白到初入門道,略懂一二,還能幫人解決一些小病小痛,并且內心越來越篤定中醫是她余生所愛,她用了兩年,這算慢嗎?
? ? 這些問題在她心中都有著明確的答案,不晚、值得、剛剛好。
? ? 其實,早有中醫的種子埋在她的心頭,從小看著做鄉村醫生的大伯用各種中西藥解救鄉民于疼痛中,看著媽媽有空就抱著中醫養生書報看看、剪剪,聽她講些零零星星的養生注意事項,喝著她熬的藥膳湯長大,雖然這些不一定都對,她也沒有刻意去記住什么,但這種耳濡目染足以在她內心深處產生對中醫的難解情愫與好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緣巧合時便是時機成熟時,每一個中途走上中醫之路的人都有著各種因緣,但借用老師的一句話,“祖上積了八輩子的福氣的人,今生才能有幸學到中醫。”博大精深、大道至簡的中醫蘊含著中華先輩們非凡的智慧,如果能堅持修習,并學以致用,不說能有多大的成就,起碼能“保身長全,以養其身”。
英雄之旅
? ? ? 細細回想一下小花走過的中醫之路,酸甜自知。她是一位不甘平凡,喜歡折騰,敢闖敢拼的女孩,畢業六年,換了五份工作,同時完成了結婚生子的兩件人生大事,有人說她才華出眾,做哪樣哪樣都行,也有人說她像浮萍,瞎折騰,不懂得扎根、深耕,沒有抗挫能力。但只有她自己清楚,在沒有遇上真正熱愛的事業之前,所有的折騰都只是個必經的過程,比起在自己不適合或者不喜歡的領域一條道走到黑的穩當,她更樂意嘗試有希望探索到自己喜歡的那條路的動蕩。就在這一次次認真拿起又果斷放棄的過程中,她終于有幸踏上自己余生都想一直走下去的路――中醫。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認識了把她帶上中醫之路的貴人――歡姐,是她一直鼓勵和指引她一步步開啟中醫的實修之路。她當時還給自己立了個志:假以時日,我一定要站在世界的舞臺上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醫,為中醫的復興貢獻自己的一分綿薄之力。
? ? 興致勃勃的小花毅然選擇學習了一項門檻較低的中醫技術,由此踏上中醫學習之路,但這個選擇讓身邊親友甚是不解,她跟好朋友說起都是反對者眾,沒人支持,但她依然堅持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去學習了,后來還留在了培訓機構上班,當助教,一年以后又在機緣巧合之下選擇了一家艾灸館上班,并于入職兩個月就被選為店長,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她幫一些朋友解決了一些身體上的問題,但由于她自己的心思除了學理論技術,還花了不少在行政管理和銷售上,所以,真正在中醫理論技術上的沉淀并不深,雖然自己很積極地學習各種夠得著的中醫理論、技術。但隨著咨詢的人越來越多,小花發現了很多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那些不懂的或者沒碰到過的情況心里就沒譜了。而自己的家人又是最后才相信她學到了點東西,愿意讓小花為他們調理身體。她還納悶,為什么同期一起學習的伙伴可以做得比她好、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不怯,而是淡定地運用所學,有效地幫到別人呢?
? ? ? 于是她開始嘗試著向做得好的伙伴們學習,一起跟他們探討中醫的話題,但是,她發現,自己還是不自覺地把更多心思和時間放在了店務管理上,不能全身心投入學習和實踐。同時,她還面臨另一個現實的問題:經濟收入,這兩年又是學習,又是全職轉到這個陌生的行業,對比以往,小花經歷了一段低收入水平時期,家里人的壓力與微詞以及自己的綜合狀態,讓小花不得不深思一些問題:自己選擇這條中醫路,是否錯了?我是不是真的不夠天分學中醫?這條路很長,我還能堅持多久?
? ? ? 終于,迫于各方和內在的壓力,小花選擇了離開中醫養生行業,回歸到教育行業,到兒子所在的幼兒園上班,也主要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機會盡到做母親的責任,彌補前幾年因為光顧著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忽略孩子的陪伴和教育的遺憾,她以為,接下來這幾年她在中醫上的研習應該會暫停下來,以后再撿起來吧。可是,就在她入職幼兒園沒多久,她看到同事頭痛,立馬下意識地伸一把手過去,按揉一個穴位幾分鐘,同事的頭就不痛了,她還忍不住跟她分享日常養生經驗,教她怎么艾灸……同樣,看到園里的小孩子肚子疼,也是馬上伸手幫他解決疼痛問題……這一次次條件反射般的反應告訴小花,她內心對于中醫的熱情并沒有熄滅,她已經把用所學幫助他人變成一種下意識的習慣,而且,就幫助人的效果而言,心到技到,心誠則靈。
? ? ? 小花心里對于繼續學習中醫的信念又篤定了一些,雖然過去幾年因為追求中醫夢而投入了太多的時間、精力、金錢,雖然現在已經不以它為主業了,雖然現實有很多困難,而她的中醫理想道阻且長,但這并不妨礙她繼續追夢,畢竟生活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她依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繼續深造,而不是遇到困難就停下來。
? ? ? 正當小花的熱情復燃時,天都在幫助她,她接到了北京三和書院醫道傳承項目組的第三次筆試通知,早在她從艾灸館辭職以前,她就報名參加了入學考試,并成功通過了簡歷篩選和第一輪筆試,如今這個三筆通知像是一個驚喜,又更像一個召喚,她在提醒小花,這條路,你應該也有能力繼續走下去!小花也許永遠沒法忘記那個三點起床,坐在電腦前運指如飛地連續答題四小時的工作日早晨,提交答卷那一刻心情舒暢,而當天一整天都精神抖擻的狀態。后來,她也如愿進入面試,并順利被書院錄取,成為第三屆學員!這無疑給她打了一劑強心針。自從進入書院學習以來,她一直堅持每日誦讀經典、練習毛筆字、導引的功課,內觀自己,提升覺知,夯實基本功,一步一步踏實走。
? ? 小花真的很感激自己一直以來從心所欲,聽從內心的召喚,并且給它以回應。不管中醫這條路看似有多難,但只要內心夠篤定,就一定能見到太陽,看到光。而事實是,它并沒有想象中那么艱難,生活處處盡是中醫,先在生活中把自己修煉好了,中醫不過就是一種融進血液里的生活方式而已,真正燃人的夢想不需要喊口號,不需要高大上,只需要一步一步走下去、活出來。
法式大餐
? ? ? 但是,究竟要怎么才能把這個夢“活”出來呢?中醫知識浩如煙海,門派眾多,古書典籍又晦澀難懂,未曾接觸過的人可能會望而生畏,敬而遠之,想學也不知道從何入手。接下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小花自學中醫的三個心得,希望能給自學同仁們帶來點參考。
? ? ? 一、 從自身感興趣或者有需求的點切入
? ? ?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里我想講一下小花在艾灸館的一位同事的故事,小伙子今年二十五歲,求學時期一讀書就犯困,一上課就釣魚,高中二年級就讀不下去了,輟學打工去了,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五六年,機緣巧合下接觸到中醫,感覺找到了一生的真愛一樣,一發不可收拾,一學不能停止,買了成堆的醫書,報了不少的課程,白天給顧客診斷、艾灸,學以致用,用心感悟,晚上靜心聽課、看書,短短兩年間,他從一個小白蛻變成一個人人都認可的優秀艾灸調養師,連初次見面的顧客都能從言行中感受到他對中醫養生的那份熱愛和執著。顧客說,小伙子眼睛里有光,談起中醫時精神頭十足,聽得出來已經有一定造詣了,這很難得。
? ? ? 如果你并不十分喜愛中醫,但卻因為家里人或自己的身體需要調養,使你不得不學點東西,這也很好,這種強烈的學習內驅力會讓你在學習路上動力滿滿。小花前公司的一位中藥植物粉的全國經銷商,七十高齡的老奶奶,因為自己老伴得了胃癌,用植物粉調理好了,外孫女又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迫使她不得不走上學中醫這條路,而且刻不容緩,兩位親人的生命在手,六十多歲的她學習勁頭比誰都大,速度比誰都快,愛能生智,愛能生勇,她東奔西走,不恥下問,幾年時間下來,除了奇跡般地將兩位親人的性命保住了,被西醫判“死刑”的病也調好了,自己更是靠著植物粉和艾灸的調養,越活越年輕,同時幫助了更多鄉里鄉親、乃至全國其他陌生朋友解決了健康問題。
? ? ? 不論是你熱愛,還是你需要,都能促使你學到。
? ? ? 二、 必求經典
? ? ? 中醫流派和技法不管多么紛繁復雜,門類眾多,但總能追根溯源,找到它們的“母親”,而你會發現,它們基本上都是親兄弟,身上流著同一“母親”的血,而這個“母親”就是中醫經典。經典流傳數千年,智慧無窮,雖然離現在很久遠了,但不等于是守舊、過時,后世所有衍生的流派都從中汲取了大量的養分,如果我們要想學好中醫,學正統的中醫,經典終究是離不了的。通過對經典有效的學習,我們能從實質上更接近于大師、名醫,以及其蘊含的智慧。
? ? ? 在眾多的中醫經典中,《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被看做是中醫四大經典,其中《黃帝內經》被稱為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第一部養生寶典、第一部關于生命的百科全書,所以,推薦先從這本入手看,可以參考名中醫徐文兵先生對它的解讀來一并學習,在喜馬拉雅APP內有《梁冬徐文兵對話《黃帝內經》》這檔欄目,帶你一字一句解讀內經,有趣有料有意思。認真參透完內經,一個中醫小白也能成為半個中醫養生“專家”了。除了徐文兵以外,倪海廈的解讀也頗有參考價值,同樣很接地氣。經典難懂,可借助工具,參考名家解讀來降低學習的難度。
? ? ? 三、 重在感悟和踐行
? ? ? 學得再多,不如去做。中醫學習尤為如此,本來生活處處皆是中醫,如果因為沉浸于學習本身,積累了一堆專業知識,但真正面對病癥卻毫無頭緒、束手無策,也未能于日常中防患未然,預防疾病發生,那這種自嗨式的學習寧可不要,因為產生不了實際的價值,不能給人帶來生命質量上的實質改變。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內經里講“秋收冬藏”,而你明明知道,卻不去思考為什么要這樣,更偏要逆天而行,秋冬依然堅持大運動,每天大汗淋漓,把自己的陽氣都耗散出去,體內陽氣日漸被掏空,來年春天就沒有陽氣可以“生發”了。如果學而不思、不行,不如不學。把所學的“活”出來,才是真正的要義。
? ? ? 想學中醫,首先不要畏難,不要自我設限,從你感興趣的,或者迫切需要的點切入,借助工具和名家的力量,勤求經典,通過有效的學習從經典中汲取營養,打牢地基好起高樓,并且,且思且行,在現實生活中把所學的知識運用起來,把中醫真正“活”出來。相信,通過這三步,任何一個中醫小白都能順利起步,在中醫學習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 ? ? 如果你覺得學中醫的路上,最怕的其實是難以堅持,那我建議,你可以主動去尋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大家互相賦能,互促共進,讓這份堅持更有力量。
? ? ? 我推薦以下幾種方式:
一、留意國內一些比較著名的中醫名家、機構所組織的中醫人才培養活動(如本人考取的“三和書院醫道傳承項目”)這種機構和個人有信任背書,項目質量也有一定保障,加入這些項目,你可以認識一批領域內優秀的同行者。
? ? ? 二、加入一些民間組織的中醫學習團體,如“弘五學堂”等,它們是由對某一流派或名家感興趣的中醫愛好者組成的學習團體,通過志愿的形式自主運營項目,推廣中醫。你只要能嚴格遵守群規、按時提交作業等,就能在組織內一直玩下去,但這種組織的粘性和歸屬感較第一種會弱一些,主要靠自律。
? ? ? 三、參加一些當地中醫學校、民間中醫機構舉辦的線上、線下公益活動、培訓等,通過積極的參與,認識一些同道中人,鏈接上相關機構的負責人,由此打開一條中醫人脈的口子,以后就更容易經由他們獲得一手資訊、行業消息、活動信息等,經由線下活動認識的人更容易產生信任和粘性,交流起來也更方便。
? ? ? 不管用什么方式,你都要爭取去結識到跟自己同頻的一幫人,積極地參與到他們的學習討論中,借助同伴的力量促使自己走得更快更遠。
結尾
? ? ? 我們為什么要學中醫?我見過最好的回答是:“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
? ? ? 簡單來說,就是為了拿回自己生命的主動權。不再把健康寄托于醫院和別人,而是有能力自己捍衛自己甚至是家人朋友的健康。在古代中國,中醫是通業,而不是專業,文人皆需通醫。人人自學中醫,家家自主健康。我想,中醫也終究要成為我們這一代中國人共同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
? ? ? 從小花走過的這條中醫路看來,學中醫這檔子事,既簡又難,簡在我們老祖宗們留下了太多的瑰寶,隨手撿起都有可能是珍珠一把,只要你開始學了,從哪里切入其實問題都不大,只要你的初心不變,你終能遇到真正的中醫瑰寶,不負所期。而難又難在“信”一字,你是否信自己能真的學好,學了能否用到,是否信你所學的東西真正有用,遇到問題了,是否信你真的有能力解決。簡單來說,就是是否信“自己”,是否信中醫本身。
? ? ? 如果你信了,那么,就請你開始學習吧!把中醫當成是一門生命的必修課,為了自己,為了家人,好好修習,好好感悟,好好踐行,把它學進去,再活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