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回憶錄

我的老家在大別山南麓的一個河谷,在商城縣城往南三十公里處,此處三山相繞,一水迢迢,倍有情致。順治年間這里設南鄉天安里,兩百多年后改為武下保。灌河向北流過,兩岸群峰旖旎,草木欣然。百年前,每值雨季,水勢沛然,上游的木材和船貨順流而下,催生了幾個不大的渡口,老家就是其中一個。鄉民們聚集在這里乘船到縣城走親訪友或做些小本買賣,年復一年,在漁歌號子和漿聲帆影中,祖先們在此建起了瓦舍商鋪,井田菜畦,籬笆院落,有了商業集鎮模樣,人們之為打船店,后來諧音作達權店。民間有詩云:

日暮泊舟灌河旁,恰似江南魚米鄉。菱歌聲入青峰里,石船不動水波長。

小時候灌河之上還有渡輪往來,八十年代末,省道S216線貫通后,張寨嶺的天塹變通途,灌河上再也難見渡輪的身影。詩中的石船是達權店最北面的一個村子,得名于村里的一塊船形巨石,據說它曾是古人的座駕,昔人于此登岸攬勝,不知所終,最后滄海桑田,當年停船的地方變成了陸地,船也變成了石頭。人們傳說它頗有靈性,能隨風輕輕搖晃,如行水中一般。因為有了這個傳說,老家在我兒時的腦海中便有了宇宙的況味。后來,我來到石船村,遠見一塊巨石立在小溪旁邊,似有小舟模樣,石頭邊有一顆烏桕樹,在秋風中搖曳。

長輩們說達權店山若編鐘,敦厚穩重,不卑不傲;水似云紋,沉靜其表,襟待左右,有文興富貴之像。風水之事雖曰縹緲,而老家的山勢線條柔和,河流澤被兩岸,雖無虎踞龍盤的帝王氣勢,亦多陌上悠然寧靜之喜,而百年相續的重學傳統也是有史可考的。

小二郎

老家四季分明,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宋時禪師有詩“春有白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少年時唯一的心頭事就是上學了。達權店街中有小溪穿城而過,小溪東岸是幸福村,西岸是黃泥榜村,兩村各有一所小學,形成競爭之勢。很多幸福小學的孩子上學要河對岸經過,他們稍一組織,就沖著我們喊起來:“黃泥巴,腌鴨蛋,又好吃,又好看。”我的伙伴們聽到后七嘴八舌的大聲反擊。有時舌戰升級,同學們脫鞋涉河而去,對方沒有“半渡擊之”,而是望風而逃……伙伴們回憶此事,有同學笑著回憶,“幸福的小孩有一次過河叫陣,張同學左手一個,右手一個,輕松擰起像擰小雞一樣。”后來,兩所小學合二為一,“戰火”才算消弭。

春分之后,百草返青,最先開放的是蘭草。蘭草喜陰,常生在大山深處的灌木叢里。周末,同學們結伴到大河沖、英窩、金剛山等村的深山尋覓蘭草的蹤跡。開學了,每人的課桌上都插著蘭草,香氣四溢,猶如春色映帶在教室的窗幾之間。蘭草雖然生得低調,卻是王者之香,每個人的神經都被觸動。繁春似錦,當然要朗誦春天的詩: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孩子的童心和春光一樣生氣盎然。一下課,孩子們就到土操場上“打灰包”、跳繩、玩彈弓、打陀螺,他們的小手插在口袋里,羞怯地問陌生同學,“喂,打灰包白?”“喂,帶我一個好白?”短暫的十分鐘很快過去,等到值班老師拉響上課鈴聲,他們掉頭就向教室方向跑去,操場只剩下飛揚的灰塵。有幾年,班主任帶著我們去春游,一般都去學校南邊的幸福水庫或者西邊的黑潭大橋,回來得寫一篇游記。這些地方沒有“奇偉鬼怪非常直觀”,游記的內容往往是水有多深,山有多高,橋墩幾個,橋面多長,寫起來甚是無趣。最期待每周一的音樂課,文藝委員或別的同學教我們唱歌,女孩教唱過《我的祖國》、《新鴛鴦蝴蝶夢》、《搖太陽》,男生則教唱《童年》、《大花轎》、《東方商人》,每天預備鈴聲響起,校園里一片稚嫩洪亮的歌聲,宛如天籟。

小學剛畢業,我就被母親牢牢地按在家里預習初中教材,小劉也來一起看書。我們的母親是好朋友,阿姨在外打工,囑托母親代為監管。他家在黃榜村的電池組,屋后就是灌河。我們經常一起去偷人家院子里的石榴,也經常帶著自制的魚竿到河邊釣魚。灌河的水清冽透徹,地頭就能看到河底的魚兒相戲,水草搖綴,他經常跳下去暢游一番,留下我這個旱鴨子在河邊羨慕。有時我們并排躺在淺灘的草地上,享受著夏日清涼的河風,天色蔚藍,白云徘徊,水牛悠閑地在水中甩著尾巴,林中的知了咿咿呀呀地唱著,我們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就這樣一去不返了。

少年時

我從小就生長在初中的家屬院內。初中校園面積不大,南邊是一棟三層的教學樓,其余的磚瓦房是家屬院,操場中間是一個很大的花壇,種了芭蕉、冬青、月季、白玉蘭等,后來荊棘肆意生長,人不能入,這里就成了小鳥和蟲兒的樂園。家屬院長大的孩子們從小被那些念叨著“從小看大,三歲知老”的老師們評頭論足,每個缺點都被無限放大,這種處境不堪回首。幸運的是我們依然能夠無憂無慮地一起玩游戲、做作業。小余家率先安裝有線電視,小伙伴們放學后都會圍坐在她家的小客廳里看動畫片,直到各自的家長登門認領為止。

初中大門往東穿過一個小巷就到了達權店街道。街道兩邊的商鋪也是磚瓦房。街道正中的肖家雜貨店完全不遜于橋邊的供銷社,文具學雜,柴米油鹽,針線布匹一應俱全,店主也成了街上的第一批萬元戶。肖家雜貨店門口有一個燒餅攤,烤出的燒餅又大又香,不過母親總是禁止我吃燒餅,讓我只有眼饞的份。橋頭東面的趙家小籠包的味道也是極好,放如菊花,提如燈籠,一口下去,湯汁和肉餡一起滑入喉嚨,讓人回味無窮,一屜包子很快就消失在食客的味蕾中。

農忙時候,父母就會帶我和弟弟雅靈到奶奶家干農活。奶奶家住高中后面,有三間瓦房,一間土坯前廳,一個小院,小院圍墻西面是一座小山,草深林密,清凈僻陋。爺爺當過村里的會計,能識字算數,記憶里他總是沉默寡言,手上總有一柄旱煙袋。奶奶打理著屋后的一片菜園,常年種著青菜、蘿卜、蔥蒜,夏天品種多些,有豇豆、絲瓜、黃瓜、茄子、豌豆等。菜園西邊有一顆柿子樹,長出的柿子只有雞蛋大小,每年九月,我和雅靈、堂哥自民一起在柿子成熟之前將它們摘下,洗凈放在罐子里,倒進清水,塞滿一種叫“馬料”的植物,半個月啟封實用,清脆可口,甘之若飴。十月板栗成熟,我們拿著長竹竿往板栗樹上一齊猛揮,刺球一般的板栗篷就冰雹一般落在山腳各處。

辭舊歲

小時候最期待的就是過年了。吃了臘八粥,年味也漸漸濃了起來。臘月二十三要祭祀灶神。奶奶在昏暗的灶臺煙囪上貼著灶神爺爺和灶神奶奶的神像,神像前面立著一對童男童女,一個手里拿著“善”罐,一個拿著“惡”罐,家族一年的善惡都分別裝進罐子里。據說這灶神爺爺本名張奎,曾是商紂王的守城大將,灶神奶奶是他的妻子高蘭英,后來張奎夫婦兵敗戰死,我家祖先姜子牙憐其忠義,在封神榜上封他們為灶神,專司向上帝報告人間言行。神像兩邊是一副對聯“在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一天灶神要會天上述職,奶奶特意在灶臺上擺放一盤麥芽糖作為貢品,說是灶神吃了糖就會多說好話。

臘月二十四就是小年了。早上叔侄伯嬸們就匯聚到奶奶家堂屋的“家神”前祭祖,“家神”左邊寫著“天地君親師位”,右邊是“仁義禮智孝廉”,中間畫著一位和藹的叫不出名字的老神仙,供桌上擺滿了水果和素肴。點燃“大地紅”后,小孩子們依次跪在貢桌前,按照長輩的要求向祖先磕頭許愿。小年之后,外出務工的叔叔堂兄們開始回鄉。街上到處都是打工者的身影,忙活了一年,他們要趁此時機給家人買些年貨,還要按照媒人的要求四處相親,他們忙碌而幸福的表情不加掩飾地掛在臉上。

不知不覺,奶奶家里到處都是掛面、臘肉、雞鴨、糍粑、丸子等各種年貨。終于過年了,早上家人們貼年畫、掛對聯,父親有時會拿起毛筆,蘸滿墨,在紅紙上寫下幾個隸書,“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字體拙樸,仿佛人世間的全部溫馨和祝福都藏在了這兩句話中。中午祭祀完畢,長輩上座,其余按年齡輩分依次坐定,火鍋涼菜依次上桌,紅燒肉塊、清燉鴨湯、紅燜牛肉、線粉魚丸……五叔給晚輩們每人夾一塊紅燒肉,笑著說:“吃了就能做大塊文章啦!”其他長輩也紛紛給我們夾菜,一會功夫肚子就撐得鼓了起來。到了夜里,大家包餃子,看春晚,直到午夜辭舊迎新的爆竹聲響,大家才各自散去準備正月的拜年了。

到了元宵節,老家的習俗是“送燈”。所謂的“送燈”就是到先人的墳前插燭燈、燒火紙,燃放煙花爆竹。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回鳳陽老家祭奠父母,只見一個個矮小的墳頭淹沒在枯草灌木間,無法辨認出自家父母的墳塋。他命人等到夜里在每個墳前點上蠟燭,然后請求上天降下一陣風,只留下父母墳前的燭光。上天應允,皇帝拜倒在那亮光的墳前,嚎啕不止。我家的祖墳很遠,來到目的地的時候,天色都已昏暗,站在山頂上,只見圓月清寒,四下火光點點,此起彼伏的煙花從山谷竄出到夜空閃爍紛紛,在這帶著硝煙的絢爛中,我心想這熱鬧的年節終于要謝幕了。

后來,爺爺奶奶陸續離世,他們的屋子無人居住,小菜園也雜草漸長。上高中時,我每天傍晚都會在院子旁邊的山頂上背單詞,俯首就能看見荒涼的小院,不經意間就回想起我和弟弟趴在院中板凳上做作業的場景,身旁是給我們扇扇子的奶奶,還有不遠處抽著煙袋的爺爺。再后來,父母舉家離開了達權店,去年我帶著晚輩們到曾祖母的墳前送燈,借著火紙的熊熊火焰向院子望去,只見衰草離離,瓦房傾頹,已然陳跡。看著孩子們無憂無慮的笑臉,我心想,與老房一起遠去的還有那一代在土地里辛勤刨食的長輩們的黯然身影。

在我的眼里,達權店是一個夢中的小鎮。在夢中,我正值青春,重回這里時,相識已無少年。在幸福水庫的大壩上放眼小鎮的街巷,就像翻閱寫滿字跡的紙頁:它提醒你曾追求的東西,你思索的東西,還有你求而不得的東西,而你雖然離開了小鎮,卻不過帶著這些東西到了一個放大了若干倍的小鎮。當你獨自閉上眼睛的時候,腦海中就會浮現出群山之上,無邊無際的天空,朵朵白云流動。偶然的機緣和風兒給了云朵形狀,你已經在辨認出它們的輪廓:一艘帆船,一顆大樹,樹下躺著睡覺的孩子……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646評論 6 533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95評論 3 418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560評論 0 376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35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14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24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01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44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88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04評論 3 35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98評論 1 370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44評論 5 36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37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65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27評論 1 287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06評論 3 393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93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