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人產品初學者,正在學習產品經理的基礎知識和能力,愿與產品愛好者共同成長,如有建議指教,請不吝賜教。
在產品經理的能力模型和職位需求中,產品經理最重要也最基本的能力,被定義為邏輯能力。
然后,觀察自身和身邊的同學,會發現邏輯并不常那么緊密的相伴我們身邊。
那么就問題來了:
為什么需要邏輯思維
邏輯可以幫你更好的在書面、口頭、項目上表達觀點,讓對方更快的理解。
Tell people the things they do NOT know.
而學會使用邏輯,目前最好的邏輯模型是Minto女士在1996年發表的Minto金字塔原則。
下面是我摘抄Minto女士(金字塔原理的發明者)的表述:
金字塔原則 Minto Pyramid Principle 1996
Anything with a function must have a structure.
Having a structure can give you an insight of what is missing.
What is a structure?
A structure is a bunch of elements sorting with a certain rule.
A structure ensur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unction of this thing.In terms of communication,
the structure comes from how minds work on understanding and remembering.
Here is a magic number, 7.
People's mind normally can remember no more than 7 thing, plus or minus 2.
When people read, they group the information again and again to make the key info under 7.Thus, when you present your things or try to make people remember or understand, group them to make hierarchy and finally summarise into the very important one point.
Start with that point.This is Minto Pyramid.
Rules:
- Summaries
- Vertically the sub-points are logically the same
- Horizontally the points are in a logical order
It is al about ENTIRETY.
上面這段表述解釋了為什么金字塔模型可以讓你的表達充滿邏輯且易于理解。
那么問題又來了,
怎么搭金字塔?
在搭建金字塔的時候,過程中我們的邏輯可以是從下而上的,但在向別人傳達的時候,必須是從上而下的,這樣才能達到讓對方聽懂、記住的目的。
Overall Flow
1. 序言:一切的開始 (that's where the magic begins :D)
我們說話、寫作,都是為了回答一個問題。(那如果沒有問題呢,don't write)
在向對方訴說你的長篇大論,宏偉計劃之前,最先、最重要的,是要讓對方直到你要回答什么問題。這個問題可以是他已經問過的,你再拿出來告訴他;或者是他沒問過,但應該要問的問題。
提出了這個問題,就能提起對方的興趣,告訴他你將要說的這些對他的意義,他也更能理解。
而提出這一個問題的過程,就叫序言(introduction),我個人喜歡叫他the hook。
序言結構可以分為四塊:
- Situation: 目前的背景情況描述, 把受眾拉到和你一樣的處境。
- Complication / Trigger:在這個背景下發生了什么,觸發/導致了問題,讓受眾產生疑問,開始思考。
- Question: 有什么問題?
- Answer:提出的回答/方案。
例子:
- 背景 situation, state of affairs
即將到來的9、10月是傳統的秋招時期。- 沖突 complication, what is changing to make things harder
如今求職難度越來越大。- 疑問 question, what the situation and complication are asking
如何提升求職成功率?- 回答 answer, your solution
我們可以使用金字塔原理指導面試,提升成功率。
陳述的順序可以有不同種類,達到不同的效果(我個人沒嘗試過)
例子:
不同種類 | 結構 | 例子 |
---|---|---|
開門見山 | 回答 -> 背景 -> 沖突 | 我們可以使用金字塔原理指導面試,提升成功率。 即將到來的9、10月是傳統的秋招時期。 如今求職難度越來越大。 |
突出憂慮 | 沖突 -> 背景 -> 回答 | 如今求職難度越來越大。 即將到來的9、10月是傳統的秋招時期。 我們可以使用金字塔原理指導面試,提升成功率。 |
突出信心 | 疑問 -> 背景 -> 沖突 ->回答 | 如何提升求職成功率? 即將到來的9、10月是傳統的秋招時期。 如今求職難度越來越大。 我們可以使用金字塔原理指導面試,提升成功率。 |
2. 邏輯的拓展
從序言引出最概括的answer以后,受眾會開始發問,也許是How?也許是Why?也許是What to do? 那么接下去就可以從最上級出發,回答問題,然后根據問題又引出新的問題,直到沒有疑問產生。
Question -> Answer -> sub-Question -> sub-Answer....
在拓展的過程中,論點元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如何歸納、羅列,就形成了元素間的縱向和橫向的關系。
2.1. 縱向關系
上級元素是下級元素的總結,歸納,匯總。
可以自上而下,由這一點,引申出下級多個元素。也可以自下而上,由多個有聯系的點,總結出上級元素。
2.2. 橫向關系
- 推導關系(演繹關系)Deductive reasoning
Deductive Relationship
第一條出現后,第二條在第一條基礎上comment,再由前兩條推導出第三條therefore point(因此點),或者說,先給一個大前提,再加一個小條件,就能推出一個推論,這就是推導關系。
例子:
第一條birds fly,第二條comment在birds:我是bird,所以由前兩條,推導出因此:我fly。
- 歸納關系 Inductive reasoning
Inductive Relationship
歸納關系中,次級元素必須是同一種屬性的,要么都是reasons,要么都是steps,總之都是plural noun。
而上級元素,則是這些次級元素之間的共性(relation)或者見解(insight)。
因此,次級元素的寫法,通常是 主語+謂賓語 (subject + predicate),要么主語都一樣,要么謂語都一樣,如上圖這樣,主語JBM都是一樣,而每一點中他們的賓語都不同,所以根據不同的賓語,總結出對這些事的見解(insight):JBM想要強化太平洋區域的生意。
歸納關系下面又可以有兩種關系:
- 流程(時間)順序
- 結構順序
- 程度順序
特別說下結構順序,我們可以用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相互獨立、覆蓋完整 的方法,來排查是否拆解完全。
例:
我肚子不舒服
拆分:
- 健康 > 餓了/撐了/沒拉屎
- 不健康 > 吃壞了/胃病/腸爛了
例子可能不是很文雅,但是也就是這個意思。
- 實際應用
通常,
如果上級元素的問題是WHY?我們會用推導關系來解釋。
如果是HOW?我們會用歸納關系來羅列步驟。
但是,我們不能在羅列的時候,同時使用歸納關系和推導關系,這樣會使得邏輯非常混亂。
如果同時需要回答WHY和HOW,我們則需要選擇先回答其中一個,然后再回答另一個。
練習(撰寫順序按思路順序從上往下)
序言:
Main point: 我要寫產品經理學習筆記。
Intended Question(我想要聽眾問的): 我怎么能當上產品經理?
Situation:9,10月是中國校招的開始,許多大公司都開始了他們的秋季招生。
(想象聽眾說,i know, so what?)
Hook: 我想做產品經理,但這一崗位僧多粥少,競爭非常激烈。
(聽眾思考了以下,那你咋辦?)
Question(觀眾會問的):那你怎么才能當上產品經理呢?
Answer:我要學習,并且寫學習筆記。
sub-Question:寫筆記有什么好處?/寫筆記怎么幫你達到這個目的?
縱向延伸:
-
結構關系
- 對自己
1.1 梳理思路(寫時)
1.2 備用復習(寫后) - 對別人
2.2 充當作品
2.3 與人溝通,互相進步
- 對自己
推導關系
產品經理需要基礎邏輯能力 > 寫筆記可以理清邏輯 > 寫筆記可以提高我當產品經理的能力
看到這里,你應該會發現,這篇文章就是用的這個金字塔邏輯寫的,希望你覺得有收獲,如有建議,請不吝賜教。
部分內容來自白熊課堂的學習,均已打引用,如有侵權,請告知,即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