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很努力,付出與收獲卻相差甚遠,追根究底竟然是這個原因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今天在“晨讀”看到一篇關于“元認知”的干貨類文章。仔細閱讀后,對自己以及身邊發生的事有種恍然大悟的覺醒。

為什么同一件事別人總能做得比自己好;同一個工作崗位起步,別人卻能獲得先機,晉升都能快人一步。追究起來,是“元認知”這種可以后天鍛煉的能力不足,占了很大的原因。

“元認知”簡單說是一種自我反思并修正思考過程的能力。“認知”是對事情表面的認識,而“元認知”是能對事情本質的優劣進剖析并能作出自我調整。

比如我最近參加的小小寫作提高班,學習前我知道自己需要學習,但對具體的不足說不上來。這是對自己的認知。

對于開課學習后,經過對習作點評基本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具體原因。至于是題材輸入積累不夠,是評論寫得不好,還是用的故事不能清晰你的觀點,或是文筆不好…………這些能否在明白后并針對做出修正、調整,那就真應了那句俗語,“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啦!簡單來說能通過某些方法認識本質的不足,并調整就是“元認知”。

對于文章還說到的用“上帝的視角”看自己、看事情的方式非常認同。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所發生的事情,做不到客觀、全面地對待。正如文中提到《沉思錄》中的一句名言: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

同事A工作中出現了紕漏,實際上他已經努力去做了,但還是沒能做全面。可是領導不是那么認為,他只看到結果是你沒做好,過程自動忽略。與其奢望領導能站在“上帝的視角”去考慮你所錯,不如在做任何事之前自己站出來,用“上帝的視角”看自身的問題與做事的方法。從而讓事情解決得更全面,讓對方無可挑剔。

而能否做到用“上帝的視角”審視自己、判斷事情,甚至看世界,其實離不開一個好的習慣:全面閱讀。

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在談到學好語文的根本方式中說過一句話:語文成績的假象一般只能維持在小學階段,一旦進入中學,尤其高中,語文與課文的聯系越來越弱,成績與閱讀量的相關性就顯示出來了。

知乎上有一句名言:“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我現在想說的是:最好的開始閱讀是十五年前,其次是現在。十五年前我們回不去了,那為何不從現在開始“知行合一”呢!通過全面閱讀去輸入,從而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

元認知需要們有意識地站在“上帝的視角”上思考問題,反省自己;通過“全面閱讀”的啟迪,提高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我們的努力付出能有更好的收獲。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