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01.
前幾天飛航班的時候,又丟了一本書,是馮唐的萬物生長三部曲里的《北京,北京》,這是我今年以來丟的第三本書。
不是不愛惜,而是在下客時我將書本放在自己的座位上,等旅客下完,書也跟著旅客下機了,只留下空蕩蕩的座位。
記得丟第一本書的時候,那叫一個痛心啊,就像失去了自己孩子一般。
到這第三本,我已經麻木了,有些旅客就是喜歡隨手拿走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以為放在空座位上的東西就是無人認領的物品。
想著反正沒人要,既然別人不要,我委屈一下自己,就要了吧。
國人這種大無畏的自我“犧牲”精神屢見不鮮。
不僅僅是文化程度沒多高的成年人,就連飽讀詩書的大學生也是如此。
在大學時,宿舍里的東西總會莫名其妙的消失,又總會莫名其妙的發現它的“尸體”躺在宿舍的垃圾桶里或者某個角落。
時不時還會少量,特別是男生的煙,有時明明只抽了兩根煙,將整盒留在書桌上,下課回來以后,發現煙盒里就剩兩盒煙。
還有女生的護膚品,明明自己可以用一個月的量還綽綽有余,一星期過后,發現瓶子已經見底了。
而且沒有人跟你打過一聲招呼,有時會疑問為何自己的東西會少了,得到的回答往往會是,“反正你的東西這么多,讓我用一點也死不了。”或者,“煙抽多了對你身體不好,我幫你抽幾根。”
這些都是所謂的自我“犧牲”精神。
不知他們哪來的這些唯心想法,父輩們教育我們不都是“吃人嘴軟,拿人手短”的道理嗎?
真是書越讀越多,腦子越來越空。
02.
但今天我不想過多討論這種低素質的行為,毫無情商可言。
今天我想說的是:
在快速閱讀的時代,一個月讀十本書,你能記住多少?
在網上有很多大咖因為讀書,闖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通過分享讀書經驗來成為自己知識變現的渠道。
“多讀書,讀好書”,這是大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時間就是金錢,有些讀者兩天讀完一本書,有些讀者一天讀完一本書,這樣的話一天讀完一本書的讀者是不是比兩天讀完一本書的讀者效率更高,接受書籍的知識是不是更多,能夠早一些成為讀書達人,像大咖們一樣分享自己的讀書經驗,實現知識變現。
但大多數讀者由于學習以及工作的原因,一個月只能讀完一本至三本書,遠遠達不到大咖們的要求。
大多數的大咖追求量,不注重質,一本書看完以后,能夠記住的往往只有書中的一兩句經典的語句,雖說一本書的精粹全在短句上,但如果你問他們,某某書籍所要闡述的思想以及想要傳達給讀者的意思是什么,作者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書中所講的人與事是否能夠帶你現實生活中帶來幫助。
可能這些,就算是大咖,也未必能夠全答上來。
這么說,是有些偏激,但是我只是希望大咖們能夠正確引領讀者讀書的方式,不要以“量多”取勝。
有位大咖,專門分享自己一天讀一本書的方法,他堅持了九十九天,已經讀了一百零三本書。
聽起來很牛逼,很厲害是吧,這完全可以獨立出來作為自己新的斜杠標簽了。
這樣快速閱讀的方式,有他的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極大限度的利用自己空余時間進行閱讀,讓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更加多的書籍閱讀,邊閱讀邊做筆記,避免自己做無用功,以便達到量變至質變的過程;而壞處是,大量的往自己大腦不停灌輸新的知識,在讀完一本書以后,閱讀下一本書時便要強行讓自己進入汲取新知識狀態,在你全神貫注聚精會神的閱讀時,先前閱讀過的書籍,你敢說你還記得多少?
一個月讀完三十本書,我也可以。
但是這么做,并沒有多大意義,充其量只是能跟別人吹個牛逼,“我一個月讀了三十本書呢,感覺自己升華了。”
但其實讓你仔細回想這個月你到底讀了哪些書,你也會懵吧。
書是越讀越多,而腦子卻越來越空。
就像孔子所說的,
學而不思則罔。
03.
如果有人能在這樣的快速閱讀下做到將每本書里精粹知識記在腦子里,那我佩服你。
因為我做不到。
我相信絕對有能夠做到的人,那也只是少數,我們普通的正常人家,無法能夠在短時間內閱讀大量書籍還能牢記于心還能為己所用的。
上個月,我利用自己所有的空余時間,在上班期間,休息小憩期間,睡前,一共閱讀了十本書。
而這些書籍的內容,我也只能記個大概,書名也只記得印象最深的幾本,就算是印象最深的書籍,我最多也只能想起里面的經典篇章或者是幾句略具代表性的句子。
本人不才,可能是比較愚鈍吧,跟不上大咖們的步伐。
之前還沒開始閱讀時,成天在不切實際的胡思亂想,非常浮躁,腦袋里全是渾濁的思想,就如行尸走肉一般,只會吃喝睡,為了生存都生存。
典型的,思而不學則殆。
書籍是種很神奇的東西,特別是紙質書,泛黃的紙張上印著油墨水劃出的字體,一行行文字,讓你看得出神。
在你認真閱讀紙質書籍時,整個人都是安靜的,靜下心來的,腦海里的思緒已經跟著文字天馬行空,放佛置身于另一個世界,這就是書籍的美妙之處。
一般仔細認真且感同身受的閱讀完一本書以后,你會回味無窮,你會在回味無窮過后再次選擇重溫,你會記住書中寫得精彩的片段,還有那些能夠直擊人心的精句,在你腦海里久久揮之不去。
有這樣的閱讀體驗,就算過了幾天,不用翻開書籍,你也能回想起書中內容,還可以當場把略具代表性的句子寫出來。
一般這樣的閱讀,除了這是一本好書以外,還必須花上時間去走心的閱讀,事后還要隨手翻翻書中內容,鞏固加深印象。
如果是這樣去閱讀,三十天完成三十本書的閱讀,一般人很難做得到。
單純的為了“量”去閱讀,相比走心的將一本書讀透,去理解,去消化。差別還是很大的。
所以為什么有些人為什么嘴上總說,
“我讀懂了世上所有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讀書讓我知道了世界的美妙,卻拯救不了我現在的生活。”
這都是快速閱讀的弊端,沒有將書籍讀透。
書越讀越多,腦子越來越空。
04.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古時候的孔子早已提出了正確閱讀以及學習的方式。
幾千年后,我們為了金錢,為了名譽,為了裝逼或吹牛逼,把自己做了一些無用功當成自己的資本,四處嚷嚷,還不惜為自己貼上一個“讀書達人”的標簽。
希望每一位讀者在閱讀任何一本書籍的時候,能夠認真仔細走心的去閱讀,而不是為了追求速度去閱讀,書不是讀的快就能讀得好的,要學會思考,學會汲取。
千萬不要書越讀越多,腦子里的東西卻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