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BCC的合作伙伴姚總帶著他的團隊來我校幫助我們指導浸潤班的課程,我全程參與了這次的活動。他們隨班聽課,與我們一起交流浸潤班如何進行課程設計,給我最大的體會便是深刻的認識到——好的課程是教師在校本化、生本化基礎上進行的個性化設計,這種設計需是科學的,符合學生認知的且高效的。每個學校的課程都是教師創造的結果,只有好的教師才能創造出好的課程,才能教出好的學生,“名師出高徒”不僅僅是個諺語,它是人們實踐經驗的智慧結晶。所以老師對于一所學校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
周三,臺灣“英語話劇之父”——楊耀琦老師來我校給我們進行了readers’theater的示范課,由自然拼讀向英語話劇表演逐漸過渡,孩子們全程專注、投入地排演讓我有些感動,271教育課堂中的孩子們的表現力被充分的挖掘了出來,楊老師通過一次次指導孩子們的動作、語調來展示對文本的理解,最終讓文本生動的展現在了舞臺上,贏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掌聲。活動結束之后,我也進行了反思,如果我拿到這樣的劇本,否能夠幫助孩子們完成如此精彩的表演?我想我可能做不到,我沒有這樣的功底去完成這樣的事情。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了,十年前,作為一名教師,你可能只需要教會孩子們書本上的東西就足夠了,就像我們上學那會兒,只需要背誦一下課本上的內容,就能考個高分,高分就是我們的目的。而現在,孩子們不但要有高分,還要全面發展,也有很多的家長認識到,成績可以不用很好,但是全面發展必須要,自己的孩子,得會說,會唱,會跳,甚至還要會演......社會也越來越青睞這樣的學生。所以教育的航向也不再僅僅是執著于高分了,越來越多的特色教學法隨之發展起來,教師們的課程理念也在不斷地更新,但不得不說社會的發展讓教師這個職業一下子陷入了危機中,教師越來越難當了。傳統地教育培育出了很多的教師,但卻不允許教師再用傳統的方式去教學了,這對教師來說便是最大的挑戰,所以教師一天不學習,便一天都教不好學。進入271的這六年,經常聽到趙校長說,你們這群人既悲哀又幸運,悲哀是因為你們的求學時代一直被傳統教育束縛著,幸運是因為你們遇見了271。起初自己只當笑話去聽聽,但隨著對教育了解的越來越多,才發現,趙校長的話如此深刻地教育了年輕的我們。2017年,國家提出了核心素養,緊接著各學科的學科核心素養成為了教育界的熱門詞匯。但其實在2012年,271教育集團便在趙校長的帶領下開始研究學科的核心素養,當時印象深刻的便是大家圍坐一團,查找課標,提出自己學科的核心素養,雖然當時的成果零零碎碎,但是這種素養的意識卻是讓老師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相應的課堂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我記得2012年的英語課堂就不再是就一個短語、短文進行不斷的重復講解和背誦了,剛開始起步得時候做的對話表演,后來漸漸演變,讓孩子們利用所學內容進行對話的創編和續寫,現在想想那時候在271教育的影響下,我們的素養教學意識已經開始萌芽。這次在我們瀚聲召開的基于核心素養的行動研究研討會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271的老師們對于核心素養的了解已經從開始過渡到了發展中,教師們會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在進行目標設計、課堂設計時,老師們也時刻嘗試從素養出發。但是我們也存在眾多地問題,而此次地這次活動給了我們極大地鼓舞和啟發。我們準確地把握了教育發展的趨勢,走對了第一步,而接下來,我們要順著這個道路繼續前進。在這次研討活動則教會了我們如何往下走。魯子問教授的報告向來接地氣而深受老師們的喜歡,這次也不例外,他用一個一個的例子向我們解釋了如何從素養出發設計課堂,給了我們很多的借鑒。首先在目標上的變更,由原來的目標變為了素養目標,從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學習能力方面入手去分析英語教學的目標,其中魯教授講了一年級教學的一個例子:教授library這個詞匯,在課件中魯教授羅列了一系列的圖書館的圖片,從世界知名的圖書館到大學的圖書館到班級的圖書館,用一幅幅的圖片震撼了學生,同時也傳達出只有好好學習,才能走進這些圖書館去閱讀,只有閱讀,圖書館才更加有意義,圖書館的功能才更加能夠體現。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單詞,在背后卻承載著如此重大的意義,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養教育,不需要任何附加的語言,這一幅幅的圖片加上不斷重復的朗讀足以讓學生震撼,足以讓學生領會library真正地意義。緊接著,魯子問通過幾個例子向我們說明了素養教學如何落地課堂,給了我們很深的啟發,素養教學并沒有我們想像的那么難,我想最大的挑戰便是老師們一定要從知識的綁架中擺脫出來,只有不為知識而教學,不唯學科而教學,打破自我的學科界限,打破對育人局限性的理解,才能真正的從素養上思考問題。在談到繪本閱讀時,魯教授更是給我了當頭一棒,2017年美國研學回來之后,我對繪本的意義理解又深了一層,不唯教材而教,整合資源成為我課堂的必須,所以繪本也是我教學的一部分,但是大多數時候我都把繪本當作了孩子們泛讀的材料,用其來訓練孩子們的閱讀流利度,適當的時候會進行理解力的測試,且一直以來,自認為自己做的很不錯,因為一直牢記兩句話,閱讀的第一步是read fluency, 第二步則是 understanding ;今天才知道自己還遠遠沒有挖掘出繪本的真正教育意義,而只是當作一個訓練學生閱讀的工具進行使用,現在看來,何其浪費......還好為時不晚,在以后的教學中,要認真研讀繪本教學的意義,理解繪本創作的初衷,我想這比我費盡心思的說教會更有用。做了六年的教育,更多的時候是總在反思自己的“教”,而教育真正的內涵卻應該是“育”,我們在教上消耗了太多,在“育”上思考的太少,所以才會總覺得孩子不懂事,不好好學習,不乖乖聽話,從現在開始,要將“育”放在首位,目標對了,美好過程,結果就差不了。魯子問教授在這次的會議中所有的例子都是小學階段的例子,他就簡單的教材出發,深度挖掘文本賦予的意義,聚焦核心素養;一個教師只有站的高了,才能望得更遠,才能更準確的把握文本賦予的內涵。
“做老師,需要一直修煉”這是我對這一次次學習的最深切的感悟,我們的孩子每一年都不一樣,他們所處的時代也跟我們成長的時代也不一樣,我們要想跟上他們的步伐,只能不斷地成長。成長不僅僅是年齡的疊加,閱歷的增長,而更應該是在這個教育大發展的時代,緊隨教育發展的步伐,滿足當代孩子們教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