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體育界那些著名的球衣號碼,籃球圈里喬丹的23號球衣大名鼎鼎,足球圈里則首推“紅魔”曼聯隊的7號球衣。
坎通納、布萊恩·羅布森、貝克漢姆、C羅,曼聯隊的七號球衣似乎蘊含著一種魔法,穿上這件戰袍的的球星們個個球技高超、魅力驚人。這件球衣甚至已經成為了曼聯文化的一部分,讓球迷們頂禮膜拜,也讓后來的使用者們倍感榮耀和壓力。
如果說這個號碼真的有魔力,那么魔法的源頭只能來自一個人——喬治·貝斯特,曼聯7號戰袍最早的主人。
從1964年到1968年,由喬治·貝斯特、丹尼斯·勞、博比·查爾頓三位“金球獎”得主組成的曼聯前場“三叉戟”是整個歐洲賽場火力最盛的攻擊組合。不過同另兩位根正苗紅的搭檔不同,喬治·貝斯特是在野球場上被曼聯的球探相中,從此一飛沖天的。
上世紀60年代的曼聯正處于慕尼黑空難后的陣痛期,球隊大多數時候只能依靠博比·查爾頓一人苦苦支撐。而1963年喬治·貝斯特的加盟大大縮短了曼聯重建的時間。身穿曼聯七號球衣的喬治·貝斯特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為曼聯隊的這個號碼灌注了“出道即成名”的咒語。相比于后來貝克漢姆、C羅精彩的首賽季,喬治·貝斯特也的亮相更加驚艷:17歲即首度代表曼聯出場,第二場比賽即收獲進球。三場聯賽后被國家隊招入,國家隊首秀即上演帽子戲法。
貝斯特躥紅的速度讓人目不暇接,不到一年時間即成為了北愛爾蘭歷史上最優秀的足球運動員。到1964年時,喬治·貝斯特、丹尼斯·勞、博比·查爾頓的三叉戟組合就已經完全成型,開始橫掃歐洲。
1968年5月29日,已經在國內王者寂寞的曼聯隊從慕尼黑空難的廢墟中重新站立了起來,再次來到了歐洲冠軍杯決賽的舞臺,他們的對手是“黑豹”尤西比奧領銜的葡萄牙本菲卡隊。
一方是在慕尼黑空難殉難者墓碑前發誓要問鼎歐洲的“巴斯比的孩子們”,另一方是正在創造葡萄牙足球前所未有輝煌的“黑豹”,雙方的比賽場面焦灼異常。攻擊力驚人的雙方在互相的遏制和消耗中都沒有獲得太多的機會,90分鐘內戰成平手。而在加時賽中,7號天才的靈光一現決定了比賽的勝負。貝斯特在背對球門的情況下,面對隊友傳球突然選擇接球轉身,連接帶抹突晃過了守門員,將球送入空門。
這個精彩進球徹底摧毀了本菲卡隊的士氣,曼聯隊隨后又由布萊恩·基德和查爾頓連入兩球,最終以4-1擊敗對手,實現了曼聯隊長久以來的愿望,奪取了歐洲冠軍杯冠軍,同時也告慰了十年前在慕尼黑空難中遇難的曼聯球員。
憑借著這一年的優異表現,喬治·貝斯特毫無爭議的在當年獲得了英國足球先生以及歐洲“金球獎”兩大榮譽。他也當之無愧的成為了“后查爾頓時代”曼聯隊的頭牌球星。
但是就像后輩那些7號球員所遭遇到的情況一樣,處于人生巔峰的喬治·貝斯特也開始受到各種各樣的誘惑——金錢、美酒和女人就像是攀附在榮譽上的毒蛇,開始不斷吸允貝斯特的才華。
他的后輩們貝克漢姆、C羅也都在不同階段受到了這些誘惑的挑戰,但他們都在貝斯特這位前輩的前車之鑒中吸取了教訓,最終經受住了這些場外因素的考驗,重新走上了足球生涯的正規。
可惜的是,貝斯特的前面,并沒有另一個“喬治·貝斯特”。
貝斯特開始迅速在紙醉金迷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本身就如它的后輩貝克漢姆一般英俊瀟灑的貝斯特身邊開始不斷出現各種美女,而他醉酒滋事的新聞也不斷登上英倫小報的頭條。當時的曼聯隊正處于丹尼斯·勞和博比·查爾頓逐漸老去,新人尚未冒頭的青黃不接時期,急需依靠貝斯特來打開局面。而貝斯特的這種場外表現自然讓俱樂部大為光火,一氣之下做出決定:喬治·貝斯特必須在俱樂部寄宿用餐、此后隨青年隊參加訓練、工資減半,以觀后效。
但是,桀驁的貝斯特根本就不接受俱樂部的任何處罰,雙方互相僵持不下,喬治·貝斯特一怒之下宣布退役。
此時他不過26歲。
退役后的喬治·貝斯特沒有了約束,迅速在醇酒美人中墮落了下去。1973年當他回心轉意想要再次回到曼聯隊時,已經完全跟不上這支球隊的步伐了。就這樣,曼聯隊史上的第一名7號球星像流星一般劃過天際,就這樣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因為退役太早,貝斯特甚至沒來得及在世界杯賽場上有任何表現。后人談論起貝斯特來也都充滿了惋惜,博比 查爾頓、丹尼斯·勞等隊友紛紛表示如果沒有酗酒縱欲,貝斯特有可能像他的名字BEST一樣成為足壇最好的球員,球王貝利甚至認為貝斯特的成就有可能會超過自己。但這一切都只能是假設,貝斯特用自己的經歷,為后世的天才們樹立了一塊永遠的警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