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原萬里是一個做俄語翻譯的日本作家,所以她寫了好多和俄羅斯有關的食物,并且用帶有日本特有感覺的文字描述出來,就覺得清清淡淡意味綿長。書的封面上的句子讓我一下子就愛上了這本書,“吃好吃的東西要死,不吃也要死,無論如何都要死的話,不吃就太浪費了”,這真是吃貨的共鳴吧。
我對那篇講土耳其蜜糖的文章格外在意,甚至從看完那篇文章開始就對其中描述的哈爾瓦念念不忘,但是看著作者也對那味道遍尋不到,就更加想要嘗試,即使是某些店里那些劣質的模仿品也想要嘗嘗,等我回家以后,我真的要照著書中列舉出來的食物做法進行嘗試,去接近那我念念不忘不知道要多久的好吃的,啊,作者真討厭啊,這種又求不得的東西簡直戳的心窩好生難受。話說,這篇文章開頭的描述里,作者是從一本書里聽說了“土耳其蜜糖”這個食物,然后就一心想去嘗試,才發現了后來更好吃的“哈爾瓦”。我原來也有這樣的經歷,初中時候看青春小說吧,女主每周回家路上都會吃一份楊枝甘露。哎呦當時看著這個名字口水就要下來了,怎么會有這么好聽的食物名字呢,既然名字這么好聽,那么它也一定很好吃吧。于是我帶著我所有美好的幻想跑遍了我在城市的每個小店(甜品店、奶茶店)都一無所獲,我帶著這份念想一直到了大學,才在滿記里找到了記掛了這么多年的楊枝甘露。但是,因為期待太過強盛,所以我覺得在嘗過以前一點點的搜索都是褻瀆,所以我在吃以前根本不知道它的主料竟然是我毫不喜歡的芒果,于是經受多年的念想就這樣戛然而止。
在看這本書以前,我從來沒想過要對好吃的東西去追本溯源,看看它在哪里產生,它都發生了什么樣的故事,我一直都覺得好吃的東西只要吃到嘴里咽進肚里就好了。關于食物的緣由,我也只知道那些流傳度很高的故事,比如第一個吃番茄的勇士,比如哥倫布帶來了土豆。但是即使這些廣為流傳的故事背后也有有意思的事情,比如《直到馬鈴薯生根》這篇文章中,彼得大帝強迫農民們吃土豆,然后發現農民們的情緒改變,然后“滿足地摸了摸小胡子”,這樣的描述真是妙趣橫生。
還有那個山羊奶的故事,發生在我身上的例子簡直不勝枚舉,比如云片糕、豌豆粉、葉兒粑、楊桃、釋迦等一系列的食物在吃到嘴里以前真是充滿了無盡美好的幻想,但是等真正嘗到了以后真是幻想破滅的災難。但即使這種“災難”發生的次數不少,但也依然沒有阻止我接著嘗試那些足以給我幻想的食物。
最后我想說說我對封面上這段作者說的話的想法。
很多人按血型將人分類,而我把人分成“為活著而吃飯”和“為吃飯而活著”。前者多為喜歡空想的悲觀主義哲學家,后者多為樂天謳歌人生的現實主義者。
其實要論我是悲觀主義哲學家還是現實主義者,最大的取決點在于我的心情。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吃飯只是為了填飽肚子。但是當我心情好的時候,出去尋找好吃的,就會覺得“好吃的簡直就是人生的真諦”。我真希望我是一個永恒的樂天謳歌人生的現實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