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不是一個嘩眾取寵的領域。不過,有時候,科學家也會被自己的研究成果驚到。本文選取《環(huán)球科學》雜志2017的3月和4月刊的精彩內(nèi)容,分享給大家。看看,以下內(nèi)容,有多少出乎你的意料呢?
運動竟和減肥無關?人的每日能耗總量恒定?
關于減肥,有一個事實早已被證明:簡單的卡路里經(jīng)濟學是錯誤的,人體不是燒杯,脂肪含量并不是你吃進多少和消耗多少的差值。
世界上總有那么一群人,怎么吃都吃不胖。還有另一群不幸的人,喝水都會發(fā)胖。令人更加絕望的是,科學家又提出了一個新觀點:"無論你每天運動量多大,總能耗都是恒定的。"看來,試圖通過增大運動量來減肥的朋友又失去了一個減肥法寶了?
好了,先說說科學家是如何得出這個結(jié)論的。科學家要求試驗對象飲用“雙標水”,在一天后,測算尿液中氫、氧同位素,來判斷這一天身體產(chǎn)生了多少二氧化碳。這次試驗的實驗對象針對兩類人,一類是歐美久坐不動的“現(xiàn)代人”,另一類是長期狩獵為生的哈扎人。令人驚訝的是,無論是久坐不動肥胖的歐美人還是常年奔跑的哈扎人,能耗均值竟然相近!其中男性均值為每日2600卡路里,女性均值為1900卡路里。
這個結(jié)論實在令人驚訝,誰都難以想象,一個一天跑40多公里的馬拉松運動員和那個吃著薯片坐在電視前一天的沙發(fā)土豆能耗相同。
究竟哪里出了問題?
事實上,除了人類,其他很多動物身上都有類似的現(xiàn)象。運動與不運動者,每日能耗還是會有幾百卡路里的差異,但是,這個差異并不會隨著運動量的大幅增加而有明顯的倍增關系。
對此,科學家也很迷惑。目前,他們也只能推測其中的一些原因: 例如,人體有能耗的自我平衡作用,當體力活動增加很多的時候,身體會自動從其他系統(tǒng)節(jié)省能耗,比如,人體的炎癥活動會相應減少。
既然如此,那么歐美國家大量的肥胖真正的禍端是什么呢?在《環(huán)球科學》中,作者引用了這樣一句話:You can't outrun a bad diet。也就是說,如果你的飲食出了問題,再怎么運動也救不了你!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超重者有借口不再運動了。運動雖然不能明顯幫你控制體重,卻能使你的心腦血管、心肺系統(tǒng)、激素系統(tǒng)等等更加健康。世間,依然不存在,比運動更好的良藥。運動,不僅僅是為了減肥。
科學家想讓機器人做夢,到底是怎么回事?
對于人類做夢的機理,科學家提出了很多不同假設,例如,是整理白天信息的副產(chǎn)品,或是人類對危險的預演和心理演習,等等。不管怎么說,做夢,是人類的必需品。
現(xiàn)在,科學家也希望機器人也能做夢。
人工智能在白天采集信息,在夜間對這些信息進行重現(xiàn)、分析,并且作出預測,第二天,機器人就能將夢境中學到的東西進行運用。
不過,這個設想科學家還在研究與實驗中。距離機器人真正做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窮人的大腦更小?
又有一項令人驚訝的統(tǒng)計學研究結(jié)果。
眾所周知,普遍來說,窮人的孩子學習和認知能力低于家庭相對富裕、社會地位較高的家庭,人們通常認為,這是由后天受教育程度導致的。如今,一項新的統(tǒng)計學成果發(fā)現(xiàn),窮人的孩子連大腦的海馬體(負責記憶編碼的結(jié)構(gòu))都比富裕家庭孩子的小。同時,他們的大腦皮層表面積也比家庭收入高的孩子平均小6%。
不過,需要當心的是,這只是統(tǒng)計學結(jié)果。
相關性不等于因果性。
究竟是不是貧窮導致了大腦發(fā)育狀況不良,還是這其中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亦或是多項因素,例如營養(yǎng)、早期智力開發(fā)等的交叉影響,甚至是遺傳因素,也可能是因為大腦偏小導致貧窮,都不好說。
同時,統(tǒng)計學結(jié)果也只能代表大多數(shù),實際上,也有不少貧窮家庭的孩子大腦大小超過均值或者是富裕家庭的孩子智力相對低下的。
所以,科學家們對于這個統(tǒng)計學結(jié)果持有非常審慎的態(tài)度。我們也無需對此大做文章和過度解讀。
無論家庭是否貧窮還是富裕,真正對于孩子重要的,還是父母的愛和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