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間臨水的小樓,門前有一座小小的石拱橋,叫通秀橋。那么,這條小河就該叫通秀河了吧。
對岸是景區外了,因此這里極是安靜。偶爾三兩聲房東兩口子的對話,軟軟的吳語,間或有船劃過,只有咿nai的槳聲。
天臺不大,卻布置的很田園,很書香:原木桌椅,藤制吊籃,宮燈搖搖,花木扶蘇。還有一架書,可以隨意取閱。
一杯阿婆茶,放了茉莉花,已是香透,使得周身都泛著淡淡的花氣。我想,怕是我敲下的這些字,也有著江南水鄉六月的溫潤吧。
喜歡極了這江南水鄉入夜的風韻,那就寫寫我與周莊的雨夜初遇吧。
前天抵此時已是夜暗,安頓好走了出去。天細細的雨,整個莊子安靜得如微酣。沿著小巷慢慢走,巷子里一個人都沒有。我卻突然想起戴望舒的那首詩:雨巷。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應該有一個丁香結一樣的姑娘。我把這話說給身邊人,他笑了:你不也撐著傘么?我望望:要是油紙傘就好了。
路面濕漉漉的,泛著光,幽幽地長,路旁的店鋪還開著,卻沒有多少行人。店里的人都安靜地做著自己的事。我喜歡看那些中年的女子,她們幾乎都是手執針線,在編織。一根線,兩根長針,歲月就在纖纖細指間,被編織成綿綿的溫情。
三彎兩曲,就到了河邊。燈火在此刻次第亮起,倒影在河水里,幽幽地顫動著。河水流動,悄無聲息,沒有星月的波光,有一點寂寥和孤單,卻又是那樣的悠然自得。
心自悠悠地癡了,迷了。就揀臨水的那排卡座的一處坐了。店主笑容可掬,可我卻沒在意聽,只有那一波河水由眼至心。
一中年女子手拿歌牌問要不要點,婉拒了。她到了前面不遠處,唱了起來,聲音有些沙啞,卻很是柔和。吳儂軟語的小調和這雨夜卻也相配。
趁著微涼的夜色,漫無目的地行走。一會兒在巷弄里,一會兒又到了河邊,三步有兩橋,窗對窗隔岸。
“君到姑蘇間,人家皆枕河。故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
我邊信步緩行,邊把杜荀鶴的這首《送人游吳》的前兩句,在心里念了又念。
夜雨濕地,路面亮瑩瑩的,細細的青磚潔凈,燈光在路面上微微地波動,使我的每一步都走在明亮中。
周莊,四面環水,水繞街鎮。巷與河,便相偎相伴。一段長巷,必要接到河邊,河上就有一座小小的石拱橋在安靜地等你。
這些橋都是那么小巧玲瓏、耐人尋味。據說周莊至今仍保存著建自元明清時代的石橋14座。我不刻意,卻也覺得始終在與橋相遇。
夜色燈下,小橋靜臥,似在酣睡。我喜歡那些半圓的橋洞,它們倒映在河水中,形成一個圓滿。
富安橋、貞豐橋、梯云橋、報恩橋、太平橋……
我站在了兩橋之間。清澈的銀子浜和南北市河在這里交匯成十字,兩條河上的石橋便聯袂而筑,方向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我走上石階引橋,就置身與石拱橋上了,那一端就連著一架石梁橋,橋欄由麻條石建成。
突然想起南京真有條街叫三步兩橋,可是卻不見橋。哪如這里,一步跨兩橋呢。
這就是有名的雙橋。
細雨悄悄地停歇了。霓虹燈閃爍中,水汽煙嵐迷蒙中,粉墻黛瓦,小橋流水,恍然若夢。我不知曾有多少人走過這些橋,可我知道我的每一步都能重合上一段歷史。
橋靜靜地橫臥在水面上,被九曲柔腸似的河流滋潤著,嫵媚著小鎮的清韻,連接著古往今來的風情。
回返時,已近子時。客棧的架子床上,雪白的帷幕低垂,隱約透出蠟染青花的窗簾。簾外細細的水聲汩汩,直流進我的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