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話題是關于寫作素材庫的建立,完善,更新,整理儲存和調用,分別從從建立素材庫、留心生活和整理素材庫三個方面徐徐展開。
因為一直要學習,所以之前有意識的去找一些搜索技能和筆記整理相關的課程學習,很高興自己一直有這樣的意識,盡管很多依舊欠缺,然而至少在提升認知的路上。
現在流行一個詞語“伸手黨”,無論是在浩瀚的網絡世界里,還是一個小小的社群李,總能發現有那么一撥人他們就是沒辦法主動學習;而選擇主動學習,接受改變與挑戰的人總能得到進步的褒獎。
當遇到一些沒涉及到的領域的問題,比較樂于助人的人們拋出了一些可操作性強的過來人的指導建議,有主動學習意識及執行力強的人馬上會根據提示去一點點印證,然后把她變成自己的東西;然而有一部分人總是希望別人直接給出最佳答案,等待著別人把飯喂到嘴里,然而沒有經過自己內化的信息往往都不屬于自己。
所以在海量的互聯網中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收集整合內化的過程就變得尤為重要且對成長的過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人與自然天人合一,我們就是周圍環境的產物。
you are what you read ,you are what you eat.
你的興趣點會讓引領你感知不同世界的東西,運動,閱讀,寫作,攝影,畫畫,樂器,烘焙,廚藝,手工藝......
觀察和想象真的是生活中很有趣的主題。
想象一下繁忙的機場車站你是那個不著急趕去目的地的旁觀者,人來人往的世界,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目的地;有的人在閉目養神,有的人頭戴耳機享受著音樂的節律,有的人手捧書籍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有的人在在埋頭看手機,有的十指在鍵盤上跳躍,有的人在電話中溝通中某個項目的細節,有的人行色匆匆的趕著即將起飛的航班......
每個人的腦海里都有著很多的想法,如果有一樣東西可以捕捉行走的人們的思想,那肯定像互聯網中的的代碼,數字,符號,線條......總之此刻我的腦海里正播放著電視電影里各種紛繁復雜的信息東西飄散在人們頭頂上空的樣子。
或許就是這樣的一些無關痛癢的情景,在不經意的一瞬間就給了你寫作的靈感,沖動的想要記下那一瞬間給你的觸動,想要在此刻,這一秒把它記錄在你的筆下,變成你自己的東西。沒有記錄,就沒有生活,在我們分分秒秒組成的人生里,所經歷的,觀察到的,感悟到的......很多既美好又如此的特別。
當我們把自己從世俗中剝離,我們就會體會到“念頭不是你,你只是念頭下的觀察者。”的深意,我還會時常想起瑜伽仕薩古魯對生活中一切平淡又哲理的詮釋。他不知疲倦的致力于人類生命層面上的康樂,指引著人們對生命精微維度的探索。讓我們用心去看,去聽,去觀察,打開自己的感受開關,延伸自己的觸角,留意生活中的細節,提升自己的感知與思辨的能力。
素材庫的建立以日常素材和主題素材劃分為主題,無論是書籍,繪本,電影,不騙,人物,生活,故事都可能成為我們的素材和靈感,注重收集整理,我們就會擁有更多感動的機遇和表達的能力。
日常素材瀟灑姐以書摘以及 新媒體寫作和小說類素材做了以下分類概括:
人物刻畫類,語言類,環境類,美食類,觀點類;選題庫,標題庫,社會事件庫,故事庫,金句庫,圖片庫,工具庫等;人物庫,情節庫,場景庫,設定庫,沖突庫,故事結構庫等。
主題素材,是在確定主題后為主題服務,有目的,有針對性的素材的收集。比如我想寫我的童年生活,那么就要了解那個時代的特征,大環境物質的匱乏,我們的生活的狀態,地域差距的不同,生活用品及兒童娛樂方式的時代特性等在腦海中完整的環境信息。
我們的生活被互聯網包圍,每個人因為不同的需求和喜好,選擇各自的工具也不盡相同。微博,微信,微信閱讀,知乎,豆瓣,綠洲,小紅書,學習社群,生活社群......他或她的成長經歷,朋友圈的早安心語,學習中的難題巧記,文字,聲音,圖片,視頻......
在人與人的世界里,時間賦予了我們豐富的題材,待我們用充滿智慧的眼睛發現那些特別的靈感,把自己當做生活的照相機、錄像機甚或是打字機,用不同的方式去記錄生活中特別的節點。
昨天回了一趟老家,從城市繁忙交通的喧囂與聒噪到鄉村烈日下的鳥叫蟲鳴到四目眺望田間地頭綠油油充滿生機的莊稼肆意生長的寧靜,兒童時代干農活的恬靜感突然涌上心頭。
無論是葉落歸根還是老家情懷,我越發能體會年邁的父母在經歷近70年的歲月后,由農村到城市的折騰,到處是家又只想要回到老家養老的迫切的心情,因為我也懷念那片土地給我的溫情。
生活中處處中,心靈所到的感悟之處皆有靈感,一定要打開觀察與感悟的開關。每隔一段時間對所有的感悟與記錄進行回顧和整理,把大腦當主機和硬盤,讓所有的記憶都在大腦的記憶樹突里留下痕跡,做好標簽,培養自己歸檔的習慣。
我們需要像松鼠囤積松塔那樣不斷收集,卻也需要像對生活環境一樣斷舍離。
利用分類和標注關鍵詞幫助自己檢索,分門別類的歸檔到不同的文件目錄框架中,讓它有跡可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有時效性的信息收集整理,剔除一些多余卻意義不大的信息,豐富而不凌亂的信息庫,有利于今后使用前直接在腦海的文件夾里及時高效的檢索提取;
要對他們進行回顧和思考,再次感受那個特別的瞬間給自己帶來的感受和觸動,從零到一再往后的過程是個復雜而艱巨的過程,但是就像對電腦的使用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熟練,一切都會有越來越熟悉的手感。
在對便簽,手賬,印象筆記,有道云筆記,石墨文檔,幕布等一切工具的下載安裝與卸載的過程中,我發現經常打開用的最順手的就是zine,它清爽的風格與設計最適合我的使用習慣。我可以就學習社群里提到的知識點進行記憶,添加圖片增強理解,按照時間順序回顧記錄的內容......盡管目前歸檔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有待提高,但是它的出現真的給我帶來很多臨時存儲的便利。
成長的過程就像是趁熱打鐵,邊打邊向,保持不斷學習,不斷修整,讓我們在時間的流逝中一點點接近喜歡的樣子。
不知道會在寫作的路上走多遠,能到達一個怎樣的高度,但至少現在當下而言,我希望自己不斷去為未來打基礎,一點一滴的學習和積累。寫作帶給我的快樂遠遠超過冥思苦想的折磨。寫作的目的是享受,努力去感悟,去表達,相信腦海中記憶樹突在不斷生長成不同模樣的過程,是生命不同維度綻放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