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兒子去公園玩滑梯,中午時分,公園的人很少,他爬上爬下,一個人玩得不亦樂乎。
不一會兒,公園里小朋友多了起來,開始有人選擇滑梯。我以為兒子這樣就可以和小朋友們一起玩了,但沒想到越來越多的小朋友擠上了滑梯的時候,兒子滑下去就跑開了。
看著比他還小的孩子們,都排著隊,(1輪流著滑滑梯,我的心里第一次有些隱隱的不舒服——這孩子,也太不合群了吧!多想叫他回來參與到小朋友們的游戲中,但是話到嘴邊忍住了。我跟隨著他,看著他來到一個長椅邊上,一個人自娛自樂地爬上爬下……
過了一會兒,他趴在椅背上不動了,眼睛望向滑梯處。我猜想,他是想過去滑滑梯,但是他并沒有行動,只是那么看著,而我不說話,陪在他邊上等著……
一分鐘,兩分鐘……終于,他從長椅上下來,朝滑梯的方向跑過去,到了滑梯邊上,也不是馬上上去,而是站在邊上看著,一分鐘,兩分鐘……好一陣子,他才開始像其他小朋友那樣排隊滑滑梯。漸漸地,他開始玩起了花樣,正著滑,倒著滑,坐著滑,蹲著滑……
看著完全放松下來的兒子,我非常慶幸自己當時選擇了閉嘴,留給他一個可以自由地自我調節的空間。孩子是真實的,他們不會像我們成年人一樣,佯裝堅強;他們也不會將競爭時刻銘記心頭,不肯讓步,更不會覺得和別人不一樣,就不正常。他們做判斷,做選擇,更多地是遵照內心的指引。
像我兒子,一旦他感覺到了壓力,就會馬上選擇最能保護自己的方式,比如,面對越來越多的小朋友,他覺得有壓力,就跑掉了,投入到了另一個游戲中。
玩另一個游戲的過程,是自我調節的過程,是減壓的過程,當他感覺可以了,才準備重新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
他的觀察、等待,同樣是內心中判斷和決策的過程,經由這樣的完整體驗,他形成著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形成著對處理問題的探索。好在,我管住了自己的嘴,沒有絮絮叨叨地打斷他的體驗過程,好在我沒有用自己的意愿強迫他,讓他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去選擇……
這件事情,讓我更多地學會了允許……
他暫時不想分享零食的時候,我允許他,過不了多久,就發現,他能主動給他的好朋友分享零食了;他見到叔叔阿姨不打招呼,想藏在我的身后時,我允許他,只管我自己真誠地與人互動就好,過不了多久,便發現他開始主動叫人了;他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我允許他自娛自樂,過不了多久,便發現,他開始與小朋友很好地互動了……
孩子的成長總有他自身的節律,作為媽媽,我要做的是陪伴他,給他成長的空間和時間,而并非催促和打擾。
教育,是我陪著他,讓他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我盯著他,讓他成為我心目中的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