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夏令營泰美~拜縣D8】20170809
心理課,第五課。
拿出一張紙,預測一個數字,自己1分鐘能鼓掌多少次,然后10秒計時,在5秒的時候再次鼓勵大家拼命鼓掌,每個人竭盡全力去鼓掌,獲得最終成績。
預測次數/實際次數(差距)
200 276(76)
180 336(156)
180 258(78)
180 300(120)
190 276(86)
100 300(200)
180 294(114)
200 360(160)
240 348(108)
280 294(14)
大家看到最后的次數后,都不約而同地發現原來我們都低估了自己,有的甚至低估了200%。
1.激發潛能
我們最近剛參加過的夏令營,口號便是:“走出去,長大!”
這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我們的潛能往往高于我們的想象。
不同的情境經常會激發我們的潛能。
有家長分享,每次去營地活動她都會擔心膽小的孩子是否能適應,看到溜索攀巖等活動都懷疑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完成,而每一次的事實就是盡管害怕著,這個孩子都會在那個情境中順利地完成,并沒有成為那個她想象中膽小謹慎的孩子。尤其是在今后的戶外活動中,害怕的時間從30分鐘縮短到了20分鐘,10分鐘,對于這個孩子來講,就是非常大的進步。
還有個孩子分享,自己有一個很好的朋友,每次去參加營地總是報名了又退縮,覺得她好可憐,因為父母總是覺得她不行,所以沒有和同齡人去過很多有趣的地方,她的舒適區很小,所以她的世界也很小。她的父母并沒有給他機會去挖掘她的潛能,沒有和世界的鏈接,沒有更多的戶外活動,沒有足夠的朋友,也沒有真實的情感體驗。
而我們這些家長之所以能認識,就是當我們的孩子們才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就把他們送到了陽朔參加夏令營,探洞,溜索,攀巖,露營,射箭,獨立生活,盡管當年的他們還那么弱小,但是我們相信他們的能力,相信他們有無限潛能。
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就像一塊璞玉,不經琢磨,無法看到灼目的光芒,而使他們閃光的唯一方法,不是等待,而是打磨。
在我們的身邊,總能見到很多膽小慎微的例子,總覺得孩子沒有力量迎接風浪,在風浪中扮演著退縮的角色。在糾結孩子不行的同時,卻忘了往往是家長覺得內心力量不夠,不夠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可能性,也就錯失了一次又一次挖掘更多潛能的機會。
今年夏天,我的身邊就有一年級參加獨立營的孩子,也有五年級報名了但家人擔心反對而取消了的孩子;有六年級參加夏令營,家長覺得她很孩子氣,但真實的反映就是在營地她成為了所有人的大姐姐,呵護小妹妹,照顧團隊,或許家長眼中只有兒童我,但是在同伴中大姐姐的成人我顯現無疑。
2.自證預言
如果我們的活動要求每個人按照自己預估的方式去鼓掌,不用去竭盡全力地鼓掌,那么每個人都會謹慎而行,最佳結果也僅僅都是接近預估數字而已。
這就是自我期待的魔力,我們的身體和我們的內心,一直傾聽著思想和意志的決定。
所以,當我們對自己提出了高要求,我們的身心會全力配合,竭盡全力去達到目標。而當我們對自己放任自流時,我們的身體也會松松垮垮,因為他們受到我們意志的指揮,以為那樣才是配合思想。
這次在雙月灣,我第一次拿起了槳板,盡管內心有很多的畏懼,克服畏懼之后腦海中有那個在海上自在劃水的形象,在教練的耐心陪伴下,我的身心的確享受到了在海中劃槳板的樂趣。
泰國游學,第一天開始我們就約定了每天早上7點晨跑,正是這樣的高期待,才讓每個人真的做到了。回顧這10天,克服了時差,克服了生物鐘,每個人都是一個自證預言,每個人都驚訝原來這樣高難度,超自律的生活我們做到了。
我們會成為我們期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