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推薦】
每個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瘋病。
【作者簡介】
弗朗索瓦?勒洛爾,是一位在法國和美國都享譽盛名的精神病醫生。他的書籍習慣上用平實而通俗的語言,為讀者講解許多心理學的知識,著有《與艾克托尋找幸福之旅》等書。此外,他與另一名心理醫生克里斯托弗?安德烈合著的《恰如其分的自尊》《無處不在的人格》等書,被翻譯成多種文字銷往世界。
【音頻簡介】
這本書由兩部分穿插組成,一部分是皮內爾醫生在1789-1795年的一段日記,這些日記主要涉及了他治療精神病的過程以及一些想法;另一部分是本書作者以第三方的角度,對日記里的情節進行補充敘述和議論,并穿插進一些政治歷史的現實背景。這兩部分相輔相成,為我們呈現出法國大革命前后,巴黎精神病院的現實狀況,也為我們了解精神病人的狀況提供了認識,更透露出對社會文明現象的深刻思考。
【你將聽到】
1. 對精神病患者,皮內爾醫生采取了怎樣的治療方式?
2. 書中的這些精神病患者究竟為什么發瘋?
3. 透過皮內爾醫生和作者的講述,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精神疾病這種現象?
【本書金句】
1、在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的苦難或幸福里,我們追尋著自己的命運。可說到底,都不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我們的選擇都戴著枷鎖。別人強加給我們的,或我們自己制造。我們總是活在我們作為人的局限里。
2、我愿意給他們更多的自由。我所給予的,是我很想得到的。
3、從兩個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一天所發生的事,這是心智正常的人都會做的事。可對精神病患來說,尤其是那些憂郁癥患者,只有悲觀的角度是真實的,真實到一個地步,對他們來說根本不存在積極面。
【推薦閱讀】
書名: 瘋子的自由:菲利普·皮內爾醫生在1789-1795
作者:(法)弗朗索瓦·勒洛爾
譯者:鄭園園
出版社: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音頻文稿】
大家好,這一期音頻將為你講述的書是《瘋子的自由》。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一位真實存在的,法國精神病醫師——菲利普·皮內爾,對“瘋子”展開治療的過程。
所謂瘋子,一般的理解是說,他們是有精神疾病的一類人。這種精神疾病一般情況下表現為:比如情緒無法自控,或是在現實生活和“正常人”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有一些反常的言語或舉動,甚至可能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會正常秩序的行為。對待這種人,我們總是認為,他們是不正常的,尤其是可能傷害他人的瘋子,像是一種無法被馴化的動物,更應該隔絕囚禁起來。但就書中這位皮內爾醫生看來,這也是作者要借皮內爾醫生之口要闡發的一個主題,他們固然是“生病”了,有些人看起來是真的瘋,有些人卻是被迫變成瘋子。事實上,每個時代,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瘋病,而喚醒我們心靈的、使我們擺脫瘋狂的,唯有愛,一種溫和而堅定的愛。
這本書的作者——弗朗索瓦?勒洛爾,他本人也是一位精神病醫生,在法國和美國都享譽盛名。他的書籍習慣上用平實而通俗的語言,向我們講解許多心理學的知識,他與另一名法國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合著的《無處不在的人格》和《恰如其分的自尊》,深受歡迎。
這本書呢,由兩部分穿插組成,一部分是這位真實存在的皮內爾醫生,在1789-1795年的一段日記,這些日記主要涉及了他治療精神病的過程以及一些想法;另一部分是本書作者勒洛爾以第三方的角度,對日記里的情節進行補充敘述和議論,并穿插進一些政治歷史的現實背景。這兩部分相輔相成,為我們呈現出法國大革命前后,巴黎精神病院的現實狀況,也為我們了解精神病人的狀況提供了認識,更透露出對社會文明現象的深刻思考。
在認識書中的這位皮內爾醫生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他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這是一個在法國歷史上急劇變革的時代,當時,越來越多的百姓不滿足于路易十六和貴族的權力壓制,再加上伏爾泰宣揚的自由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公眾對實現人權自由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終于,法國大革命爆發,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臺。與此同時,也正得益于平等自由等思潮的宣揚,精神病院內也開始進行了改革,這也就是以皮內爾醫生為先驅,在精神疾病治療領域進行的改革。
那現在,讓我們來認識一下,菲利普·皮內爾醫生,他是一位生活在法國近現代之交的精神病醫生,被譽為“現代精神醫學之父”。本書是對他記述在日記之中的一段治療經歷的小說演義。當時,皮內爾醫生原本是貴族精神病院——圖盧茲的任職醫生,在經歷了法國大革命后,由于貴族命運遭到打擊,皮內爾認為無法在貴族精神病院待下去,所以后來他便轉到了一個平民精神病院——比賽特醫院任職。在貴族精神病院,病人們由于身份尊貴,通常都有自由活動的權利。但到平民精神病院,情況就沒有那么好了。比賽特作為平民醫院的一個典型,正體現出許多當時針對精神病人的更為普遍的治療方式,本書也正是圍繞這之中的諸多精神病人的案例展開的。
皮內爾醫生對傳統上針對精神病患者治療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尤其從根本上,認為許多方式是不人道的、缺乏理性認證的。比如放血療法,這種方法認為人的精神疾病是由于體液不平衡造成的,放出多余的血就能抑制他們的疾病,但其實這只會讓他們越來越虛弱;又比如淋浴療法,認為情緒過于激動可以通過熱水冷水來控制,其實對病情治療并沒有多大幫助,不久以后又還是會發瘋;除此以外,還有一些更粗暴的方式,比如一犯病就對患者進行打罵,或是為了限制他們行動就給他們套上鎖鏈,這些所有的做法,實際上就是根本不把他們當人。作者也在補充時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在院外自由平等觀念越來越普及的社會之中,竟存在這樣一個如同地獄一般的地方,與現代文明社會格格不入。
而與傳統的療法不同,皮內爾醫生主張采用更尊重患者的談話療法,在對話中了解患者的內心,進而糾正他們錯誤的想法。他認為,其實精神病人并不是我們想象之中那樣的難以理解,他們也有他們的行事規則。瘋子原本也和正常人一樣。他們之所以會成為瘋子,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認知局限,所以經常陷入“死胡同”,通俗來說就是愛鉆牛角尖。一旦陷在某一種認知里時間過長,程度過深,就會演變成一種偏執,最后才變成了一個個我們眼中的“瘋子”。對待這些所謂的“瘋子”,采用“非人”的方式、粗暴地遏止他們病情發作,是不可取的。他們一樣是人,應該擁有作為人而生活的尊嚴和自由,他們只是在心理方面出現了問題,人們應該像治療身體疾病一樣,對待精神疾病的治療。
更值得深思的,還有這個故事對所謂“瘋子”的思考,很耐人尋味。書中以法國大革命為歷史背景,講述在瘋人院內進行的改革,他們信誓旦旦要在這一看起來野蠻、落后而黑暗的地方,照進現代社會的光明,而院外的人卻在短暫的自由呼號以后,又很快爆發了駭人聽聞的恐怖統治。這就是法國歷史上有名的羅伯斯庇爾領導的雅各賓派專政時期,恐怖到什么程度呢?當時幾乎每天都會有人被送上斷頭臺。人們或是忙著給議員們定罪,或是舉報身邊的人。人人自危,甚至連親人之間都無法信任。這不禁讓人反思,究竟是精神病院外那些胡亂舉報、狂熱地為別人宣判死刑的民眾、議員們,更像“瘋子”,還是精神病院里的病人們更為瘋狂。
由于本書中的出場人物較多,圍繞書中要論述的主題,我們可以大致把他們分成兩類。其中一類是皮內爾醫生工作上的病人,是我們一般認識中的精神病人,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陷入瘋癲,然后被送進精神病院;另一類是皮內爾醫生生活上的朋友,他們與通常意義上的“瘋子”不同,但共同點就在于也存在一些偏執之處,尤其是與主流社會不相容的地方,因此他們常常被占據話語權的人所詆毀,說這個人“瘋了”,需要被糾正。那么接下來,我們就將以這兩個角度來了解本書,試圖走進在當時混亂的時代背景下,精神病院墻內外的各色人物的世界。
2
我們先從皮內爾醫生到比賽特精神病院開始說起。這些被收進精神病院的瘋子,大致有兩種情況:第一種病人,他們安靜而無攻擊性,書中一般將它們稱作“傻子”,他們可以自由活動,只在發病的時候被治療;第二種病人,是有攻擊性的患者,他們曾經做出可能危害他人的舉動,所以被關進地下監獄,并用鎖鏈鎖上。在皮內爾醫生去到這家精神病院以后,他和一名名叫普森的監事長達成一致方案,共同商議向主管——勒圖爾諾提出,也要給予后一類病人以自由,覺得他們不應該像動物一樣被囚禁起來,可以逐漸解除他們的鐵鏈,讓他們在院子里散步等等,以改善精神病人的條件。這在當時病院之中的幾乎所有人看來,都是荒謬而離經叛道的做法,因為釋放他們,無異于放出無法自主控制行動的野獸。然而,一個個病人在被給予自由以后,卻表現出了從未有過的平靜,這表明皮內爾醫生的治療方案是可行的。
第一個被釋放的“瘋子”,是一名英國貴族的仆人,他叫威爾伯。他之所以被送到精神病院來,是因為他在跟隨主人出行,經過巴黎時突然發瘋,說到處都看到魔鬼,并且擾亂彌撒,毆打神父。他也是皮內爾醫生在地下監獄第一次所見的病人,當時他被鎖鏈鎖住,渾身臟亂不堪。
要怎么突破眾人反對,成功實施自己的治療計劃呢?皮內爾醫生想出了一個辦法。由于威爾伯是一名老人,因此皮內爾醫生以長期被關押、導致肌肉萎縮為由,說服了主管,終于讓威爾伯獲得了外出散步的機會。在他第一次走出監獄,沐浴在陽光下時,書中這樣寫道:“他踉蹌著試著走了幾步,仰天哭出聲來。他呢喃著:多美啊。所有人都一言不發,注視著他。他跪在地上,注視著天空。”
多么令人動容的場景。試想,有誰會愿意每天被關在監牢里,被套上鎖鏈、無法行動呢?這些精神病人雖然因為心理出現問題,產生了嚴重的認知障礙,他們的行動已經不受控制,所以表現出異樣的言行舉止,成了我們眼中的“瘋子”。但是,他們一樣能感知到這個世界,明白痛苦和孤獨的滋味,他們一樣知道藍天和自由的美好。盡管可能無法正確表達,他們一樣渴求著平等和自由,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將其剝奪的權利。
自那以后,威爾伯每日都被允許在院內散步,皮內爾醫生堅持著談話療法以促進他內心的認知改善,他也因此沒有表現出任何的攻擊性。后來有一次,皮內爾醫生和普森監事長商量決定,讓威爾伯與其他普通精神病人待在一起用餐。他們驚喜地發現,雖然威爾伯的精神狀況很差,但他仍然保持著原來作為貴族仆人的職業習慣,會下意識地想要替其他人盛湯、為皮內爾醫生撿書本。
換句話說,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精神失常,但他仍然有著能在社會繼續生存的條件。而其實,我們原先抱著精神病人一無是處、危害社會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甚至可以說,溫柔的治療方法可以喚起他們原先的職業習慣,幫他們壓制住內心的瘋狂,精神病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好轉。
相繼被解除鐵鏈捆綁的病人之中,還有一名巴黎著名的鐘表匠。因為革命的爆發,鐘表生意急劇下降,他總擔心自己被捕,或者覺得自己即將破產。他對政治時局和個人財產安危產生了過于敏感的恐慌和悲觀情緒,精神開始錯亂。鐘表業上的失意,使得他迫切想要找到其他能力,以獲得眾人的認可,因此他開始著迷于發明永動機。他這種一心想要發明永動機的想法最終變成了一種偏執,他放棄了原有的工作和生活,并且掃除一切阻止他發明永動機的人和事。再后來,便升級為擾亂公共秩序、動手打人。
眾所周知,根據物理規律,永動機是不可能被發明出來的。所以皮內爾醫生認為,醫治鐘表匠的關鍵要素,就是幫助他認識到這一錯誤想法。他吩咐鐘表匠的家人將一些他會用到的鐘表機器帶來,以供這名鐘表匠繼續研究永動機,希望他能自己慢慢意識到,發明永動機是多么遙不可期。但事情進展并沒有那么順利,有一次,這名鐘表匠正在專心工作時,被一名雜役激怒,鐘表匠憤怒地將他追到了廚房,抄起菜刀即將釀成大禍。
這時,監事長的妻子出現了,她假裝沒注意到鐘表匠,而是拿出一把削皮刀開始削土豆,并用話語引導鐘表匠,說服他一起削土豆。令人吃驚的是,這名鐘表匠因此冷靜了下來,停滯片刻后,接過土豆開始了他的工作。
雖然這件事情得以和平解決,但自此之后鐘表匠又被重新鎖了起來。起初,他無法忍受再次失去自由,因此狂躁不安、大喊大叫。為了平緩他的心情,并繼續治療,皮內爾醫生對鐘表匠進行了長期的談話療法。
他將療法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溫和地與他溝通,使鐘表匠能夠體會到尊嚴。其次,皮內爾醫生還繼續維持堅定的態度,讓他明白他之所以被囚禁,是因為暴力的行為,從而使鐘表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此外,醫生還允許他為其他人修理鐘表,幫助他重新尋獲價值。在皮內爾醫生的一步步的努力下,鐘表匠的狂躁癥開始得到緩解,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存在價值。
我們在電視新聞中會見到一些精神病人的案例,他們在病情發作的時候,毫無理性可言,全然不聽家人朋友的話,甚至舉刀面向最親近的人,似乎必須隔離和關押才能解決問題。通過鐘表匠的這個案例,我們能明白,這些精神病人縱然喪失了一部分的理性,但仍存在著基礎的行事規則,有著理解、思考甚至溝通的能力,對待他們,訴諸暴力對病情恢復沒有益處,而應當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去刺激他們尚且存在理性的部分,嘗試著慢慢引導。
書中還介紹了一名因痛失愛人而發瘋的男人,他叫阿道夫。他不愿意接受愛人去世的事實,情緒崩潰,最終喪失了理智。后來,他失智將任何一位女人都看作是他的愛人,開始騷擾街上的女性,誤以為陪伴在女人旁邊的異性都是他的情敵,所以也攻擊這些男人們,最后被送進了精神病院。
阿道夫為了逃避愛人去世這件事,只想要從他愿意看到的角度去面對世界。這其實也是精神病患者的通病,在這種類似鉆牛角尖的想法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變成嚴重的偏執,使得他們再也無法從其他角度看待問題。就像這個阿道夫一樣,他只愿意相信自己的愛人還活著。但由于偏執的觀念無法得到修正,最后他表現出強烈的反抗,所以最終才陷入瘋狂,才會形成將所有女孩都當成自己已經死去的愛人這樣的幻想。
他的好轉是在一天傍晚,阿道夫在見到一只送葬的隊伍經過院子后,開始情緒激動,不停地嚎啕大哭。這種情緒的宣泄,一方面釋放了壓力,另一方面也迫使阿道夫看到了死亡的發生。自此,阿道夫開始認識到愛人已經去世的事實,他情緒的變化、情感的宣泄促使自己恢復了一定的理性,因此也就自然擺脫了原先單一、偏執的認識。這種情況其實并不難理解,阿道夫極端而瘋狂的行為,根本上,歸因于錯誤的認知。要想得到改善,必須先使阿道夫正視并且改正錯誤認識。
從上述這些案例我們可以發現,精神病患者由于在言行舉止上的瘋狂表現,讓人們感到害怕所以被隔絕開來,嚴重的甚至會采取將他們囚禁起來的辦法。但實際上這既不人道,更不利于病患的治療。積極的治療方式,首先是給予他們一定程度上的自由,然后通過喚醒他們的大腦中還能正常運作的理性部分,進一步再采取談話療法的方式,幫助引導患者逐步變回正常人。此外,精神病患者也可以在時間的作用下,通過消極情緒的改善,進而自發地糾正錯誤的認知。
3
以上是書中介紹的第一類瘋子,威爾伯、鐘表匠或是阿道夫,他們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最后患上了瘋病。然而,接下來要講的第二類人物,他們的“瘋”并不是真正的瘋,只是因為與社會主流相左,所以被強行打上了“瘋”的標簽。
書中有一位孔多塞先生,正是這樣一位被迫變成瘋子的哲學家。他與皮內爾醫生在革命前相識,曾參與了法國大革命、協助構建起了新的共和國。但在共和國成立以后,新的執政機構反過來要對他處以死刑,許多曾經與他共事的議員開始撇清關系,理由是孔多塞先生批判了當權者羅伯斯庇爾。
孔多塞先生違背了當時政治的主流,成為了異端分子,被迫到皮內爾所在的精神病院逃難。他對皮內爾說,“我冒犯我自己所處的階級,建立了共和國。而現在,正是這個共和國想要我的命。這整個過程難道不瘋狂嗎?我不正像是犯了精神病嗎?”這雖然是孔多塞先生的自嘲,另一方面又是一種深刻的諷刺。我們只需要看看,歷史之中有多少異端分子被送進監獄,或終生監禁或處死,就能明白這個道理了。這就仿佛在人群間筑造起一扇隱形的“精神病院墻”,這些當權者們站在院墻外,迫切地需要將這些異端者關進“精神病院”內。
類似的情況,我們還可以聯想到現實之中的例子。比如近年爭議性很大的、有關楊永信的諸多新聞。楊永信是山東臨沂市網癮治療中心的醫生,憑借電擊療法和嚴格的封閉“教育”,專門“改造”問題學生,迅速在家長間贏得了極佳的口碑。所有經過所謂的“行為矯正治療”的孩子在被送回以后,似乎都變得更“聽話”了。所以,許許多多的家長慕名而來,將家中早戀、不學習、玩游戲等等的問題孩子送到楊永信處治療。后來,經網絡曝光,這些所謂的治療中心,其實是充斥著暴力毆打、囚禁等等行為的“監獄”。其實,這個治療中心就像是一個極權社會的縮影。
然而,這些孩子所謂的早戀、不用功讀書、甚至打架斗毆等行為,真的需要以這樣非人的治療方式來解決嗎?
楊永信口中所謂的“行為矯正治療”,其實就是用威懾的手段,強迫孩子聽話。這些正處于成長過程的孩子,與那些被正常社會驅逐出去的精神病人的共同之處就在于,他們都是不被主流社會所接受的,簡單說,他們都是叛逆的。所以與社會格格不入,不僅僅是“我瘋了”,還有可能是“我不一樣”的含義。一旦他們認定“你瘋了”,就會讓你接受一種精神病院式的訓化過程。
在社會這樣一個巨大的矯正機器底下,孩子從什么都不懂,到步入社會,正經歷了一個不斷被訓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所以一定會出現某些問題。而每個人又因為成長環境和家庭教育的不同,他們的問題也不盡然相同。他們需要被特別關懷,慢慢發現問題,而不應該采取強迫孩子順從的方式。更進一步說,如果他們的問題不被認真關注,家長們不懂得在心理上對他們加以關愛,而反之用這些方式進行所謂的“改造”,無疑會在他們心理烙下沉重的陰影,就像人在身體上烙下的病根一樣,甚至最后就可能因此演變成一個真正的“瘋子”。
4
回顧全書,這本書以菲利普·皮內爾醫生的日記為材料,以及18世紀法國這樣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為歷史背景,加上作者的想象發揮,講述了這位經受現代思潮洗禮的精神病醫師,以談話療法的方式進行精神病治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那些所謂的“瘋子”,他們有的是由于對錯誤認知的執念而陷入瘋癲,也有的是與社會主流相左,所以被迫認為是“瘋”而被隔絕開來。并且,在這些所有的瘋病背后的,還有關于人性的更為深刻認識。
皮內爾醫生在日記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瘋病。”所有人都不愿意遭到背棄和孤立,會希望和這個世界和平相處,也都期待著幸福和快樂的人生。但事實上,面對失戀、職場不利、人際不順等挫折,甚至是一些令人憤慨的社會現象,我們很難做到像平常一樣冷靜,例如有的人會在失戀后,做出許多瘋狂的舉動,比如喝酒喝到爛醉、耍酒瘋,唱歌唱到撕心裂肺等,以發泄情緒、逃避現實。再比如,有的人會在網絡上到處指責,抱怨這樣那樣的現象,甚至變成“噴子”。在與這個世界相處時,由于我們每個人感知世界的不一樣,我們就通常會因為種種問題,表現出異常的情緒和行為。而這種異常的情緒和行為,就是我們每個人特有的瘋癥。一方面,這些瘋癥的異常表現,都是我們人生路途上,探索自我與世界的階段。另一方面,如果這種異常情緒和行為持續時間過長,我們就可能會患上某種精神疾病,變成真正的“瘋”。
書中這些精神病人們最終都能完全痊愈嗎?故事沒有一個結論。
但書的末尾,皮內爾醫生的一位朋友說了這樣一句話:“我不知道你是不是痊愈了,但你看上去很幸福。”
在這個焦慮的時代,人可能或多或少總經歷過這樣那樣的心靈創傷。我們知道,要攻克心理上的難關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斷反復的,時間或許能撫平這個傷口。即使跨越了這個難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仍然有可能會復發。需要被關進精神病院的精神病人也是這樣的,他們的精神病狀況通常可伴隨他們的一生。如果我們減少更多的偏見和不公正,讓他們獲得所需要的幸福感,像皮內爾醫生所說的,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對待他們。允許他們也和我們有同等幸福的權利,這本身就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
好了,《瘋子的自由》這本書就分享到這里。如果你有興趣,可選擇閱讀原書,獲得更多新體驗,感謝你的收聽,我們下本書再見。
撰稿人:阿穎
主播: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