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論語》第十七:看錯誤,也能分出好人、壞人!——《論語?里仁篇第四》七
原創2017-09-29華世國學名嘉匯
《論語·里仁篇第四》七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談起人的過錯,大家一定都會想到那句俗語: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還有一句,意思類似,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兩相比較來看,即使圣賢,只要是人,都不免會有過錯。孔子說,人能不貳過,不遷怒,過而無憚改,都是“好同志”了!又可見,孔門并不避諱這個問題,所以后來的人,也就無需為賢者諱,說的圣賢皆成了神仙,沒過錯,很完美。這樣做,一定是別有用心,把一個死去的人用泥塑封好,然后使勁往上面貼金,將其塑造為一個無所不能、完美無缺的“神”,最后讓人跟著他頂禮膜拜,給他送錢。這種人太壞,簡直是人間妖孽,人類蠹蟲!
仁人,最核心的內在品質是什么?我說,是誠敬。子思道《中庸》,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已經說明了誠敬乃是人的自我本性,而有了這份自誠明的本性,自然能夠有仁心,行仁事。不過,有些人就因此認為,有仁心的人,做什么事都聰明智慧,都正確無誤,那就大錯特錯了。仁,是一種心性,誠敬,也是一種心性,有此心性,并不代表你就有了聰明才智,有了萬有能力,這是兩碼事。這就比如說,你知道你父母想喝水,所以內心有這份孝心,一定要給他們找水來喝,這就是人的天然仁心,有了這份誠敬之心,但到哪去找水,如何取水,以及用什么盛水,等等,都需要有實際的知識和能力的。難道說,這些實際的知識和能力,也天生具有嗎?有了仁心,就有了這一切嗎?不學習,不知道,光講仁心、仁性的人,都變成了大傻帽!
可見,人做事,必然有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內在心的問題,問有沒有仁心,有沒有誠敬心,二是外在知識和能力的問題,問有沒有這些知識,具備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
那么,人的過錯,自然也有了兩個層面的考察和判斷。孔子說,人的過錯,各有各的分別。我們觀察別人的過錯,就可以知道那個人到底仁還是不仁了;體察自己的過錯,也就知道自己真有仁心,還是假有了。“黨”的解釋,一般有兩種,一是類別的意思,一是朋黨的意思,類別是中性詞,朋黨就帶有貶責的意味了。從整句話看,這里不應該有貶責的意思,所以取類別的解釋,比較合適。另一個是“觀過”“知仁”的主體是誰?歷代注釋家,對此有些含糊,但大部分采取的是我們觀他人的姿態、視角,我倒認為,主體可以有兩個解釋,一是我們觀他人,二是我們觀自己。
根據孔子說的意思,他并沒有關注具體事情的知識和能力問題,而只關注到事情的內在仁心問題。這也反映了孔子乃至儒學普遍的問題,即孔門學問更多關注內在心性、態度、觀念以及立場問題,有些忽略外在的知識、能力及技術等問題,這也造成了后來的儒者越來越弱,越來越不成器,越來越古板沒有用。
這樣來看,觀過,不僅僅是“知仁”那么簡單了。
世海于公歷2017年9月26日